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肿瘤微环境
文章数:50篇
研究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具核梭杆菌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的新机制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因转移或复发而仍然很低。口腔菌群是调节OSCC进展的重要因素,而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莉莉团队近日在EBioMedicine发表研究文章,指出OSCC肿瘤组织中的具核梭杆菌能够调节细胞糖酵解和胞外乳酸积累,并揭示了具核梭杆菌影响肿瘤微环境和抗肿瘤免疫从而促进OSCC发展的机制,或能够为针对性的干预OSCC提供独特的临床策略。
研究论文
具核梭杆菌
瘤内菌群
乳酸
肿瘤微环境
预后标志物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标志物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单核吞噬细胞进行单细胞分析,鉴定出表达SERPINB2的促炎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与更好的预后相关,而表达GPNMB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预后标志物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肝转移
GPNMB
SERPINB2
铜死亡
iMeta:国内团队泛癌分析揭示铜死亡调节子的临床和分子特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通过对33种肿瘤类型的10000多个样本的多组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铜死亡调节子和铜死亡活性在肿瘤中复杂而重要的作用。他们开发了一个可以反映整体铜死亡水平的铜死亡活性评分模型,鉴定了各肿瘤类型中与铜死亡相关的miRNAs、lncRNAs以及转录因子,揭示了肿瘤中铜死亡调控子和铜死亡活性的重要分子和临床特征,并提出了将诱导铜死亡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肿瘤治疗方法。本研究可为今后的铜死亡相关研究提供资源和参考。
铜死亡
药物敏感性
泛癌
预后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局部炎症如何让大肠癌抵抗免疫治疗?
微卫星不稳定性尤其是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与许多肿瘤(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等)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与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相关,是肿瘤形成机制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免疫治疗新方式,并不是单纯指对机体免疫力提高,而是通过改善肿瘤周围免疫微环境,从而激活体内免疫细胞活性达到抗肿瘤效果。但目前,仍有一半的患者对ICIs产生耐药性,相关机制尚未明确。近日,中山大学丁培荣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局部炎症状况可能会损害MSI-H CRC患者的肿瘤反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增加与抑制的肿瘤免疫状态相关,进而影响肿瘤的预后及对ICIs的反应。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免疫治疗耐药的MSI-H CR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值得关注。
免疫治疗
肠癌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单细胞RNA-seq
结直肠癌
Nature子刊:肿瘤微环境诱导超级增强子,驱动结直肠癌生长
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的增强子表现出重编程,这主要归因于细胞固有的基因组改变。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局部的肿瘤微环境诱导CRC细胞中超级增强子重编程,同时证明被诱导的超级增强子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帮助肿瘤生长。
结直肠癌
超级增强子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Lancet子刊:胰腺良性囊肿发展为胰腺癌的免疫景观和微生物群(综述)
胰腺癌是发生在胰腺部位的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以胰腺假性囊肿最为常见,但部分胰腺囊肿有时会发展成胰腺癌。其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s)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乏力。近日,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最新综述,系统的概述了胰腺囊肿从良性囊肿到胰腺癌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免疫景观和微生物群,为免疫治疗抑制肿瘤进展或治疗侵袭性疾病提供靶点,值得关注。
肿瘤微环境
胰腺癌
综述
医学研究
免疫反应
胰腺癌
Cell子刊:胰腺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又一利器——Col1同源三聚体
Cancer Cell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胰腺癌细胞可产生异常的I型胶原蛋白的同源三聚体,具有促癌特性。癌细胞中删除Col1同源三聚体可抑制肿瘤进展,重塑肿瘤微生物组,增加T细胞浸润,增强anti-PD-1的治疗效果。
胰腺癌
胶原蛋白
肿瘤微生物组
肿瘤免疫
肿瘤微环境
癌症
从微环境、系统和环境角度认识癌症:微生物组的关键作用(综述)
癌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局部疾病,然而随着肿瘤微环境和微生物组的研究,癌症实际上是一种微环境性、系统性和环境性疾病。近日发表在Gut上的这篇综述,总结了暴露组(如饮食、补充剂、吸烟、酒精等)、微生物组(包括细菌、病毒、古生菌、真菌、寄生虫等)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免疫系统如何影响肿瘤表型,提出来对暴露组、微生物组和肿瘤微环境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跨学科研究,有助于癌症的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最终减轻癌症负担。
癌症
暴露组
微生物组
肿瘤微环境
免疫
多胺
Nature Reviews:多胺在整合机体代谢和抗肿瘤免疫方面的作用(综述)
多胺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特性,降低多胺水平可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此外,多胺代谢也一直是癌症治疗药物的潜在靶点。近日,最新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的综述回顾了多胺、多胺代谢、微生物群和饮食相互联系进而建立促进癌症发生和发展的肿瘤微环境的多种方式,并讨论了利用多胺代谢和功能可进行靶向治疗以期带来可观效果,其中包括特异性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总之,该研究可能会为癌症的精确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多胺
癌症
综述
医学研究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靶向调节肿瘤微环境或可增强肠癌免疫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苏冰和叶幼琼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结直肠癌中的FAP+ 成纤维细胞与SPP1+ 巨噬细胞的互作可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FAP+ 成纤维细胞与SPP1+ 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与结直肠癌进展、较差的预后、对PD-L1单抗治疗的应答较差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破坏FAP+ 成纤维细胞与SPP1+ 巨噬细胞的互作或可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肿瘤微环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单细胞转录组
单细胞测序
菌群代谢产物与衍生物
复旦团队Cell子刊:TMAO或能增强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
三阴性乳腺癌(TNBC)预后较差,免疫治疗的疗效较为有限。此前研究表明,乳腺中存在共生菌群,但其如何调节乳腺癌肿瘤微环境还尚不清楚。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邵志敏和江一舟团队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赵超团队合作,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微生物相关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增强免疫治疗对TNBC小鼠的疗效,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抗肿瘤免疫机制。这些发现提示,特定的微生物代谢物及其前体分子可作为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改善TNBC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干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TMAO被认为是能增加心血管等炎症相关疾病风险的“有害”代谢物,而这项研究则再次提醒,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菌群代谢产物与衍生物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氧化三甲胺(TMAO)
肿瘤微生物组
Cell子刊:肿瘤真菌促进IL-33分泌和2型免疫反应,驱动胰腺癌进展
TH2细胞和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可通过分泌促肿瘤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3)来刺激肿瘤生长。这些2型免疫细胞如何迁移到肿瘤微环境中,其机制尚不清楚。Cancer Cell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表明,胰腺癌中,致癌突变KrasG12D可增加癌细胞分泌IL-33,且该过程依赖于肿瘤中的真菌(可能移位自肠道)。这些由癌细胞分泌的IL-33可促进肿瘤中的2型免疫反应,从而加速癌症进展。这些发现揭示了驱动胰腺癌进展的新机制,表明由肿瘤内真菌组驱动的IL-33分泌通路,或能作为治疗胰腺癌的新靶点。
肿瘤微生物组
真菌组
胰腺癌
2型免疫反应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Cell子刊:特定肠菌促进Tfh相关抗肿瘤免疫,或能治疗大肠癌
菌群可调节抗肿瘤免疫,Immunity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用一种免疫原性的肠道细菌——肝螺杆菌对结直肠癌(CRC)模型小鼠进行定植,可诱导肝螺杆菌特异性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肿瘤周围淋巴结构,从而促进抗肿瘤免疫,为治疗CRC提供了新思路。
结直肠癌
抗肿瘤免疫
肠道菌群
肿瘤微环境
滤泡辅助性T细胞
饮食与癌症
Nature:低升糖饮食改变脂代谢,影响肿瘤生长
饮食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从而可能通过改变癌细胞代谢来影响肿瘤生长。特定的饮食干预与药物治疗联用,有望增强肿瘤治疗的效果。低升糖饮食(如热量限制CR和生酮饮食KD)被认为能通过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来抑制肿瘤生长,而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胰腺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中,CR能抑制肿瘤生长,而KD不能。进一步研究表明,饮食引起的脂代谢变化介导了低升糖饮食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与肿瘤类型和饮食中的脂肪酸类型等因素都有关。这些发现为研究辅助癌症治疗的饮食干预,以及由此衍生的潜在治疗靶点,带来了新启示。Nature同期配发了新闻评论文章,可以参考阅读。
饮食与癌症
热量限制
生酮饮食
脂代谢
肿瘤微环境
癌症免疫
Cell:菌群调控抗肿瘤免疫的新机制
肠道菌群可影响抗肿瘤免疫,不少研究表明菌群对T细胞的调控在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但菌群对肿瘤内的固有免疫组分(比如单核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Cel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菌群与肿瘤微环境(TME)固有免疫之间的一种因果性机制关联,表明菌群产生的STING激动剂能活化TME中的单核细胞-IFN-I-NK细胞-树突细胞轴,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这些发现或可用来改善癌症治疗。
癌症免疫
肿瘤微环境
菌群
固有免疫
免疫治疗
工程菌
Nature:靶向肿瘤的工程菌“变废为宝”,强化免疫治疗
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可靶向性定植于肿瘤中的工程益生菌。该菌能持续地对肿瘤微环境进行代谢调节、“变废为宝”,将肿瘤的代谢废物转化为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L-精氨酸,从而有效增强抗PD-L1免疫治疗对小鼠肿瘤的疗效。相关成果有临床转化潜力,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工程菌
肿瘤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T细胞
小鼠
表观遗传变化
替代启动子的使用是消化道肿瘤癌化和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肿瘤转化为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肿瘤逃脱了宿主强大的免疫监视系统。有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可以利用抗原递呈修饰、免疫检查点失调和免疫耐药克隆选择等机制实现免疫编辑,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采用改变表观遗传是肿瘤细胞实现免疫编辑的方法之一,深入探索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对于了解肿瘤免疫编辑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可逆的,因此肿瘤表观遗传的变化点同样也是潜在抗癌治疗的靶点。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工作,通过利用一种新的生物信息需算法proActiv对消化道肿瘤中的替代启动子负荷(APB)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单细胞测序和小鼠荷瘤模型的综合分析验证发现高APB与肿瘤免疫编辑成正相关,导致T细胞活性降低或免疫耗竭,显著降低T细胞对肿瘤组织的浸润,以及对免疫治疗的拮抗作用。这些发现表明替代启动子的使用与肿瘤微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避和免疫治疗耐药性重要原因。
表观遗传变化
肿瘤微环境
免疫抑制微环境
替代启动子负荷(APB)
消化道肿瘤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原位喷涂免疫治疗凝胶用于大肠癌术后治疗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CRC)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手术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免疫抑制通常会加速局部复发和远端转移。因此,调节肿瘤术后免疫微环境,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是CRC治疗的必要补充。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宋万通研究团队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建立了一个局部喷射释放抗-OX40抗体的免疫治疗凝胶(iSGels@aOX40)用于CRC术后治疗,该方法为CRC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控释
免疫疗法
肿瘤微环境
Nature:致癌基因如何重构干细胞巢促肠癌?
肿瘤细胞与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肿瘤的进展、转移和复发。Nature最新发表的研究通过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细胞示踪,发现表达致癌基因突变的肠隐窝细胞克隆通过旁分泌信号机制,重构肠隐窝的干细胞巢信号环境,从而帮助癌细胞取代正常细胞。
肿瘤微环境
肠隐窝
结直肠癌
干细胞巢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中的髓系免疫细胞影响大肠癌预后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结直肠肿瘤微环境中的CD14+ 单核细胞及CD15+ 粒细胞进行分析,发现成熟的CD14+ HLA-DR+ 细胞的浸润及其与肿瘤细胞的接近与更好的结直肠癌预后相关,而未成熟的CD14+ HLA-DR- 细胞的浸润则相反。
肿瘤微环境
研究论文
CD14+ 细胞
CD15+ 细胞
结直肠癌
菌群-免疫互作
大肠肿瘤中的细菌可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具核梭杆菌含量及T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发现具核梭杆菌含量与肿瘤基质中的CD3+ CD4+ CD45RO+ 细胞(记忆性Th细胞)呈负相关,而记忆性T细胞的减少可能导致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缺失。
菌群-免疫互作
肿瘤微环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T细胞
结直肠癌
陈豪燕+洪洁+房静远:肿瘤微环境的基因表达特征,影响大肠癌预后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陈豪燕、洪洁、房静远与研究团队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来自18个数据库的2269份结直肠癌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及来自4个数据库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鉴定出了6种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基因表达特征亚型,可能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及对不同治疗(化疗、EGFR抑制剂)的应答。
结直肠癌
化疗耐药
肿瘤微环境
预后标志物
研究论文
癌症
金橙橙等:微生物组与肿瘤微环境(综述)
虽然肠道微生物组已被确定为癌症发展和治疗反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调节因子,但微生物组在癌症中其他身体部位的作用尚不清楚。新的证据表明,在多种癌症中,局部微生物群构成了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黏膜部位的癌症,包括肺、皮肤和胃肠道。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金橙橙、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Chen Zhao及研究团队在Protein & Cell发表综述文章,旨在对有关肿瘤组织中微生物群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总结。
癌症
微生物组
综述
基础研究
肺癌
抗肿瘤免疫
Cell:肥胖如何抑制抗肿瘤免疫?
肥胖是癌症风险因素之一,但系统性代谢变化如何改变肿瘤微环境并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尚未明确。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肿瘤浸润CD8+ T细胞的数量减少且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生长。机制上,高脂饮食诱导肿瘤细胞下调脯氨酰羟化酶(PHD3,可通过抑制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来调节脂肪酸氧化)的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脂肪摄取,但CD8+ T细胞的PHD3表达及脂肪摄取未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恢复肿瘤细胞的PHD3表达可通过增强CD8+ T细胞的功能,以抑制小鼠的肿瘤生长。该研究结果提示,PHD3或可作为调控肿瘤细胞代谢的靶点,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抗肿瘤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CD8+ T细胞
食管鳞癌
国内团队:单细胞测序描绘食管鳞癌免疫抑制景观
癌症免疫治疗是癌症治疗的一场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肿瘤微环境(TME)免疫景观的全面理解。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沈立松、美国罗格斯大学的Jian Cao、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的李鹤成、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的Yingxia Zheng及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多种免疫抑制机制可能同时导致免疫监视的失败,特异性靶向这些免疫抑制途径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
食管鳞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医学研究
单细胞测序
结直肠癌
基质BMP信号平衡影响大肠癌发生
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Fs)促进或抑制结直肠癌(CRC)进展,但CAF异质性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和靶向CRC基质的治疗策略还未被充分探索。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骨形成蛋白(BMP)信号通路可预测和改变CRC进展和生存,并可通过新型AAV向肝脏定向递送相关基因而成为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微环境
结直肠癌
北大团队:大肠癌基质细胞具有普遍基因组改变
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基质细胞在多大程度上被结直肠癌(CRC)细胞转化尚不清楚。北京大学汤富酬和北医三院付卫与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最新研究,为CRC和正常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中体细胞拷贝数改变(SCNAs)的普遍性提供证据。肿瘤中非整倍体成纤维细胞的比例远高于正常组织,且成纤维细胞中7号染色体具有强大克隆扩张能力。
结直肠癌
tumor microenvironment
somatic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colorectal cancer
stromal cell
结直肠癌
外泌体ncRNAs在大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综述)
最近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cRNAs)可以选择性地包装成外泌体,并从供体细胞传递到受体细胞,从而调节受体细胞的行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转移或非转移的结直肠癌(CRC)患者以及健康对照中,血液中的外泌体ncRNAs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此外,外泌体ncRNAs可参与调控肿瘤微环境、建立转移前生态位以及通过细胞-细胞交流诱导耐药。外泌体ncRNA有潜力作为CRC患者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反应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Noncoding RNA
exosom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胃肠道肿瘤
Nature:抑癌或促癌?肠道菌群决定了特定p53突变的功能
在人类癌症中,TP53基因(编码p53蛋白)的突变最为常见。p53突变常见于6个突变“热点”残基,大多数是功能丧失突变,也有很多是功能获得突变,使其在丧失抑癌功能的同时,增强了致癌作用。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医学院团队的研究,意外发现在小鼠肠癌模型中,常见的两种癌症相关p53功能获得性突变,在远端肠道呈现促癌作用,而在近端肠道却有强抑癌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突变本身可以抑制肿瘤形成,但当处于富含肠道菌群的远端肠道环境中,由于存在一种菌群代谢产物——没食子酸(也是某些食物富含的抗氧化剂),其抑癌功能就消失了。这些发现揭示了癌症突变在不同微环境下的功能弹性,也再次提示肠道菌群与癌症突变基因的相互作用,是未来精准医疗必须考虑的要素。
胃肠道肿瘤
肿瘤微环境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没食子酸
TP53基因变异
结直肠癌
肠癌细胞谱系逆转,导致对WNT抑制的抵抗
WNT通路是肠道稳态的基本调节因子,而WNT信号的过度激活是结直肠癌(CRC)的主要致癌驱动因子。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肠癌中WNT不依赖的机制。最新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可驱动CRC对WNT抑制的抵抗,定义了一个新的WNT不依赖的CRC生长机制,并揭示了如何整合相关遗传改变和细胞外信号以克服谱系依赖的致癌程序。
结直肠癌
Wnt
TGF-beta
谱系逆转
遗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