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新
中山大学副研究员
消化道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相关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脂肪肝、肥胖、代谢综合症、胃酸相关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2010年开始从事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率先发表了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在Hepatology(IF=15, 单篇他引超过1000次)。朱博士还率先发表了便秘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的变化。有关菌群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epatology (两篇)、Gut(IF =19,两篇)等高影响力期刊。其他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两篇)、Journal of Pathology 等杂志。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和研究机构作主旨演讲。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2023-08-31
朱瑞新+朱立新等iMeta: 靶向基石菌种可恢复NASH中失调的产丁酸菌
同济大学朱瑞新团队和中山大学六院朱立新团队与合作者近期在iMeta发表研究,收集了来自纽约的22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25名肥胖患者和16名健康个体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并基于因果推理理论和动态干预模拟(DIS)建立了一种疾病关键菌种识别算法。该研究发现多个关键菌种可有效地使NAFLD的菌群组成向正常肠道菌群恢复,提示了一种新的潜在的NAFLD微生物治疗方法。
2022-12-02
朱瑞新+朱立新等Nature子刊:基于多界微生物的大肠癌跨队列诊断模型
Nature Microbiology最新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慧、同济大学朱瑞新、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张国庆、复旦大学陈兴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朱立新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通过对结直肠癌(CRC)大样本宏基因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与CRC相关的4界肠道微生物(细菌、真菌、古菌、病毒)各自的变化和彼此的互作,并建立了基于多界微生物和宏基因组功能标志物的CRC诊断模型。
2022-01-28
朱立新等:肠道菌群在功能性便秘中的角色(综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朱立新、北京中医医院张声生与团队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 Report发表综述,总结了关于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推荐专业人士关注。
2021-10-16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① 基于xMarkerFinder分析了750个跨队列样本的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以识别与腺瘤相关的微生物多模态特征;② 真菌在区分腺瘤和对照方面的性能优于其他界物种(AUC=0.71),相比物种丰度和物种基因,微生物SNV的诊断精度更佳(AUC=0.89);③ 超一半的SNV生物标志物是同义突变,尽管其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④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中呈现更复杂的微生物物种互作,且差异物种与功能(如嘌呤代谢、群体感应等通路)密切相关,并在新招募队列中验证。
2023-08-27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等:基于肠菌基因的炎症性肠病AI诊断模型
① 纳入8个队列粪便宏基因组数据集(含870名CD患者和548名健康对照),基于多维度(物种、微生物基因和SNV水平)评估CD患者菌群变化;② 两组间识别到227个物种、1047个基因和21877个SNVs有差异;③ 基于AI构建CD诊断模型,物种、基因和SNV模型平均AUC为0.97、0.95和0.77,且基因模型内外部验证平均AUC为0.89和0.91,对CD和其他微生物相关疾病有特异性;④ 磷酸转移酶系统对基因模型贡献最大,celB和manY具有高预测性,且在独立队列得到验证。
2023-06-06
朱瑞新+朱立新等iMeta: 靶向基石菌种可恢复NASH中失调的产丁酸菌
① 产丁酸菌的生态失调是NAFLD发展的关键因素;② 将生态学理论与动态干预模拟相结合的因果算法可以从宏基因组数据中挖掘微生物基关键菌种;③ 本研究在NAFLD肠道中鉴定出以Porphyromonas loveana等为代表的8个关键菌种,可有效地使NAFLD的菌群组成向正常肠道菌群恢复;④ 这些关键菌种通过调节肠道氨基酸代谢和酸碱环境,促进了NAFLD患者中显著减少的产丁酸菌的生长;⑤ 该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NAFLD微生物治疗策略。
2022-11-16
朱瑞新+朱立新等Nature子刊:基于多界微生物的大肠癌跨队列诊断模型
① 分析8个国家/地区CRC队列中1368个样本的宏基因组数据;② 鉴定出20个古菌、27个细菌、20个真菌和21个病毒物种可分别用于CRC的单界诊断模型;③ 但基于16个多界标志物(11个细菌、4个真菌和1个古菌)的诊断模型准确性最佳(AUROC=0.83),并在3个独立队列中验证;④ 生态网络共丰度分析揭示了CRC中的细菌和真菌物种间的关联;⑤ 宏基因组功能分析表明,CRC中D-氨基酸代谢和丁酸酯代谢增加,基于功能基因的诊断模型准确性高(AUROC=0.86)。
2022-01-27
朱立新等:肠道菌群在功能性便秘中的角色(综述)
① 累积证据表明功能性便秘(FC)和异常的肠道菌群有关,但尚无统一的FC相关肠道菌群特征,肠道菌群和肠道运输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双向的;② 通过胆汁酸、短链脂肪酸、5-羟色胺和甲烷等微生物代谢活动,肠道菌群调节结肠的活动、分泌和吸收,参与FC的发展;③ 用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和传统中医药治疗FC,通常能引起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变化;④ 需进一步研究FC的发病机制和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机理,以能为更好管理FC提供知识基础。
2021-08-06
朱瑞新等: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的菌群标志物
① 收集4项研究中的结直肠腺瘤患者(n=306),结直肠癌患者(n=217),健康对照(n=252)的菌群数据作为发现队列,另外281例数据作为验证队列;② 基于11个扩增子序列变异(ASV)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发现及验证队列中区分结直肠腺瘤及健康对照的AUC分别为0.80及0.78;③ 基于26个ASV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发现及验证队列中区分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89及0.84;④ 结直肠腺瘤的ADP-庚糖生物合成增加,结直肠癌的甲萘醌-10生物合成增加。
2021-05-24
Lancet子刊:国内团队报道新冠患者的胃肠道后遗症
① 纳入2020年1月16日至3月7日中国湖北、广东12间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17名;② 出院后90天随访发现44%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胃酸反流、腹泻等胃肠道后遗症;③ 与无胃肠道后遗症患者相比,有后遗症患者入院时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浓度偏高,呼吸困难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比例偏高,而重症比例偏低;④ 患病时血氧饱和度降低与胃肠道后遗症相关,可能低氧介导了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营养支持似乎可降低该后遗症发生率。
2021-03-09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2022
中山大学副研究员
消化道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相关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脂肪肝、肥胖、代谢综合症、胃酸相关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2010年开始从事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率先发表了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在Hepatology(IF=15, 单篇他引超过1000次)。朱博士还率先发表了便秘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的变化。有关菌群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epatology (两篇)、Gut(IF =19,两篇)等高影响力期刊。其他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两篇)、Journal of Pathology 等杂志。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和研究机构作主旨演讲。
1995年9月~2001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
1991年9月~1995年7月: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学士
2018年10月~至今: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消化道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相关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脂肪肝、肥胖、代谢综合症、胃酸相关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