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骁驰
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1997年,沈阳药科大学,8年制 本硕博连读.2005年,获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药生物技术室,博士后。2008-2013年,到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中药生物技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研究。分离鉴定天然产物近400个,其中新化合物80余个。共发表论文近40篇, 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SCI论文33篇,其中包括JNP、DMD、DMR等国际知名杂志。参编论著8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课题以及横向课题多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三等)各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等级 二等。第八届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东北之春”药物研发中的早期ADME/T研究技术培训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多个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
马骁驰+鄢秋龙等:用肠道病毒组诊断大肠癌和腺瘤,潜力如何?(荟萃分析)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的马骁驰、鄢秋龙及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纳入9项已发表的结直肠癌和腺瘤研究(含1282个粪便宏基因组)用于组装病毒基因组,基于患者和健康人肠道内识别的差异噬菌体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发现可以较好地区分结直肠癌/腺瘤与健康人。总之,该研究证实了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的肠道病毒群特征,并强调了结肠直肠癌进展中肠道噬菌体-细菌的协同作用,为未来结直肠癌治疗的提供了新靶点。
2022-10-10
马郁芳+马骁驰:肠道宏病毒组扩增和测序方法的优化及评价
大连医科大学马郁芳和马骁驰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了最新研究,建立了一种优化的、可重复的宏病毒组扩增和测序工作流程,并结合二三代混合测序策略,有效提升了宏病毒组的组装性能,为未来在基因组水平研究复杂的肠道病毒群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
2022-09-10
马骁驰等:中药成分紫草素抑制结直肠癌增殖的分子机制
核因子-κB(NF-κB)是一个可诱导转录因子家族,调节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一些研究表明,NF-κB在多种病理过程中被过度或不适当地激活,尤其是在炎症和癌症中。大连医科大学马骁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与团队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紫草素(SHK)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有效的小分子蛋白互作抑制剂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2022-03-18
马骁驰+鄢秋龙等:用肠道病毒组诊断大肠癌和腺瘤,潜力如何?(荟萃分析)
① 纳入9项已发表结直肠癌和腺瘤研究(含1282个粪便宏基因组),相比健康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病毒组显著改变,腺瘤患者病毒群变化程度较低;② 识别到405种差异噬菌体,侵染卟啉单胞菌属、梭杆菌属及Hungatella的噬菌体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富集;③ 构建的模型在9个队列中可较好区分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AUC=0.83),在2个验证队列中,预测准确性较高;④ 在腺瘤患者中识别到88种差异噬菌体,构建模型也可较好区分患者和健康人(AUC=0.72)。
2022-10-02
马郁芳+马骁驰:肠道宏病毒组扩增和测序方法的优化及评价
① 对5份粪便样本进行病毒样颗粒富集和DNA提取,采用多种扩增和测序方法优化肠道宏病毒组研究方法;② 综合可操控性、稳定性和组装性能,选择Q5高保真酶+15个PCR循环数和多重置换扩增,分别为Illumina和纳米孔测序的最佳方案;③ 优化后的二三代混合测序方法提升了宏病毒组的组装性能,鉴定出151个高度新颖的高质量病毒基因组;④ 宏病毒组与传统宏基因组识别病毒的重叠率平均为16.4%,且后者发现了更多前噬菌体,说明两种方法有良好的互补性。
2022-08-20
马骁驰等:中药成分紫草素抑制结直肠癌增殖的分子机制
① 紫草素(SHK)可以在体内外抑制结直肠癌恶性表现;② 热蛋白质组分析和溶剂诱导蛋白质沉淀试验鉴定出22个包括NEMO在内的SHK的潜在靶点,;③ SHK通过干扰癌细胞中NEMO和IKKβ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④ IKKβ的735–742残基和NEMO的94–103残基是形成NEMO/IKKβ复合体的关键;⑤ IKKβ的L737、D738、W739、W741及NEMO的M94、Q98、R101等位点是SHK作用的关键位点;⑥ 乙酰化、脱氧化和甲基化的SHK抑癌效果微弱。
2022-03-09
马骁驰+王超:特定肠道真菌或可缓解IBD
① IBD患者粪便菌群中的念珠菌属丰度显著升高;② 通过大规模肠道真菌培养和功能分析,似平滑念珠菌M2006B的定殖可通过激活FXR,以缓解DSS、TNBS或IL-10缺失诱导的结肠炎;③ 在无菌小鼠或抗生素处理后的小鼠中,似平滑念珠菌M2006B也可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提示其作用不依赖于肠道菌群;④ 7种无环倍半萜类化合物(F1-F7)被鉴定为M2006B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其中F4和F5可作为FXR激动剂,从而缓解结肠炎。
2022-02-16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2022
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1997年,沈阳药科大学,8年制 本硕博连读.2005年,获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药生物技术室,博士后。2008-2013年,到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中药生物技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研究。分离鉴定天然产物近400个,其中新化合物80余个。共发表论文近40篇, 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SCI论文33篇,其中包括JNP、DMD、DMR等国际知名杂志。参编论著8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课题以及横向课题多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三等)各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等级 二等。第八届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东北之春”药物研发中的早期ADME/T研究技术培训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多个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
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研究
代谢靶点的表征与调控
中药代谢与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