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黎炜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谢黎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营养学博士。曾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和乔治亚大学分子医药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经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组建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内容涉及系统微量元素代谢、肌肉干细胞和脂肪脂肪的生理调控机制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相互调节机理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转化应用,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中国和海外授权专利10余项。主要经费资助来源于美国心脏协会博士后科研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广东省科学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助、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杰出青年基金和重大研究计划。
预防骨骼肌衰老新靶点
肠道菌群紊乱可诱发肌卫星细胞活化,肠道菌群来源代谢产物丁酸,在调控骨骼肌干细胞稳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01-18
魏勇军副教授、谢黎炜研究员受邀到热心肠研究院录制《肠·道》演讲
演讲内容将于近期发布在“热心肠”公众号与“热心肠研究院”视频号
2023-11-28
谢黎炜+印遇龙+万丹:丁酸-Mct1是肠道菌群调控骨骼肌干细胞稳态的关键通路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万丹团队,近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研究,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人群队列数据以及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首次报道了肠道菌群可通过丁酸信号通路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稳态及肌肉功能。该研究发现可为骨骼肌衰老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和预警方案。
2023-08-19
印遇龙+万丹+谢黎炜等:利用菌群如何对抗肌萎缩相关疾病?(综述)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万丹、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及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最新综述,通过汇总分析最新研究发现,阐明肠道菌群在肌萎缩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通过药物、饮食、粪菌移植、探针电刺激、益生菌补充等手段可重构肠道菌群,促进菌群代谢物分泌,从而改善神经与肌肉功能,值得关注。
2023-08-16
印遇龙+万丹+谢黎炜等:利用菌群如何对抗肌萎缩相关疾病?(综述)
① 重症肌无力、炎性肌病、脊髓损伤及恶病质等多种肌萎缩疾病都与肠菌多样性降低有关;② 疾病进展也会影响菌群构成和代谢物水平,造成连锁反应,影响肌肉健康;③ 将肌肉萎缩患者菌群移植至无菌小鼠,其运动功能受损,炎症因子上调;④ 通过药物、饮食、探针电刺激等手段可重构肠菌,增加如β-丙氨酸、儿茶酸等菌群代谢物质,改善神经与肌肉功能。⑤ 单独补充益生菌或与药物联合可改善肠道微环境,有效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及恶病质在内的肌萎。
2023-07-10
谢黎炜+印遇龙+万丹等:肠道菌群是铁稳态和宿主健康的桥梁(综述)
① 铁是生物体所需的金属辅酶因子,铁稳态与宿主健康及其氧化应激高度相关;② 肠道菌群通过肠-X轴与铁稳态互作,进而影响宿主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代谢;③ 破坏铁稳态会影响胃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癌症、免疫性疾病、心血管及骨骼肌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④ 宿主铁稳态可通过营养和肠道稳态、肠道免疫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及宿主与菌群间的互作;⑤ 修复铁稳态与肠菌平衡是一种治疗相关代谢性疾病及慢病的新型方法。
2023-03-14
谢黎炜团队:益生菌组合缓解小鼠结肠炎
① 从健康中国人的粪便中分离出多种益生菌菌株:罗伊氏乳杆菌PLBK1及PLBK2、加氏乳杆菌PLBK3、嗜酸乳杆菌PLBK4和乳双歧杆菌PLBK5;② 益生菌组合可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并恢复肠道菌群的组成及结构,且效果优于单菌株益生菌;③ 益生菌组合发酵后的代谢产物可缓解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但对于多种表型(体重、疾病活动度、组织学评分等)的改善作用不如益生菌组合,且代谢产物仅调节小肠(而非结肠)的菌群组成。
2022-06-22
马颖+谢黎炜:肠道菌群或可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 招募了21名子宫内膜异位症和20名对照组女性,收集来自粪便、宫颈粘液和腹膜液的样本,进行菌群测序;② 三个部位的菌群结构有显著区别,其中只有19个共同的菌属;③ 病例组女性的腹膜液中病原体数量增加,而肠道菌群中保护性微生物的数量减少;④ 其中瘤胃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被鉴定为肠道和腹膜液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⑤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类器模型,发现在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肠道菌群的价值超过阴道菌群。
2021-12-07
孙嘉+陈宏+谢黎炜:肠道菌群预测短期低碳水饮食减肥效果
① 纳入51名肥胖/超重患者,随机分组,进行12周的不限热量的正常饮食(ND)或低碳水饮食(LCD)干预;② LCD组减肥效果显著更好,但有个体差异;③ LCD不影响菌群的整体结构,但特定的产丁酸菌的相对丰度在LCD干预结束后明显升高;④ 基线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与LCD干预的减肥效果存在正相关关系;⑤ 构建基于基线肠道菌群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的预测LCD干预的个体化减肥效果。
2021-09-15
国内团队:斑马鱼肠道菌群的生态演替
① 构建三种不同的水环境,研究宿主因素和环境对斑马鱼肠道菌群最初定殖和随后演替的影响;② 环境不变,斑马鱼肠道菌群显示发育阶段模式特异性。不同水环境中,菌群α多样性、类群分析显示差异不显著;③ 发育过程中对斑马鱼进行环境转换不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而不同的发育阶段有较为明显的肠道菌群特异性;④ 斑马鱼的发育阶段能够解释46.2%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是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演替的最重要因素。
2021-01-19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谢黎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营养学博士。曾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和乔治亚大学分子医药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经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组建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团队,主要研究方向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内容涉及系统微量元素代谢、肌肉干细胞和脂肪脂肪的生理调控机制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相互调节机理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转化应用,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中国和海外授权专利10余项。主要经费资助来源于美国心脏协会博士后科研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广东省科学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助、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杰出青年基金和重大研究计划。
主要学术兼职有广东省再生医学学会医学微生态副理事,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微量元素分会会员,美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协会会员,美国心脏协会会员,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会员,国际生物铁协会会员,美国多家权威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
学科专业:分子/生化营养学和肠道生理学; 科研方向:肠道微量元素吸收和调控,干细胞以及组织再生、肠道菌群与大健康,荣获广东省科学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特殊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