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微生物平台负责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师从陈晔光院士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2007-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该院正畸科主任Eric Kang Ting教授,研究内容是颅颌面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2011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负责北大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微生物平台,同时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及口腔科研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迄今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66篇(SCI收录53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Dent Res、JBMR、Ebiomedicin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46篇(SCI收录35篇,累计影响因子过百),并受邀作为Scientific Reports、Ebiomedicine等SCI杂志审稿人。
iMeta:北京大学陈峰团队发表口腔菌群研究中各部位取样的实验方法
① 口腔菌群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亟需一种安全可靠、可行性高、实用性强的口腔菌群取样方法;② 口腔内主要菌群及取样部位包括唾液、龈上菌斑、龈下菌斑、种植体周黏膜下菌斑、感染内根管菌斑、舌背、黏膜表面等;③ 本文详细介绍了口腔菌群研究的具体取样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运输、样本处理和储存;④ 本文所涉及的材料和设备都是临床实践或实验室中常用的,所述取样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已经过多项研究的验证。
2022-05-13
北大陈峰/陈宁综述口腔菌群的标准化研究:从技术驱动到假说驱动
① 基因组学技术无疑推动了口腔微生物学研究的进程,增进了人们对疾病的了解;② 由基因组学技术驱动的研究倾向于获取并描述特定人群的微生物学画像;③ 然而,最近的研究正在逐渐将目标具体化、明确化,揭示着全球研究进程已来到由技术驱动向假设驱动转变的关键转折点;④ 目前假说驱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致病机制的验证和对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评估上;⑤ 本综述希望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来研究口腔菌群的人们以指导,以加快其研究进程。
2022-04-11
陈峰+陈宁:基因型、饮食、年龄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
① 纳入Rbp4-/-小鼠(遗传性维生素A缺陷小鼠)、Rbp4+/-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在4或7周龄开始28天的低维生素A饮食干预;② Rbp4缺陷影响肠道菌群组成,Akk菌减少、拟杆菌属增多,脱硫弧菌属、Barnesiella、梭菌属XlVa、乳杆菌属等发生变化;③ 肠道菌群对饮食干预快速响应并逐渐改变,饮食干预起始越早,菌群失调程度越高;④ 年龄对菌群的影响较弱但持久;⑤ 饮食和年龄对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因基因型而异,提示基因型可能对菌群塑造起主导作用。
2021-09-16
陈峰+闫志敏: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的口腔菌群变化
① 纳入12例健康人、12例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患者和2例治愈患者,对唾液微生物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② 患者与健康人的菌群组成显著不同,15种细菌在患者中富集,其中丰度最高的是胺胨罗斯氏菌和缓症链球菌;③ 网络分析表明,白色念珠菌与多种口腔细菌形成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多种链球菌;④ 功能注释分析鉴定出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标记基因,患者菌群中富集的部分基因参与真核核糖体、假定的谷氨酰胺转运系统和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呼吸单元等。
2021-08-16
郑树国+陈峰+覃俊杰等:短期喝饮料对儿童口腔菌群有何影响?
① 分析短期(3天)饮用饮料(水、橙汁、茶、无糖液体酸奶)对儿童唾液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影响;② 口腔菌群组成呈现较为稳定的个体差异性,对短期饮料摄入造成的扰动具有抵抗性,与喝水相比,饮用橙汁、茶和无糖酸奶期间,口腔菌群多样性先降低后恢复;③ 不同儿童有着相似和稳定的口腔菌群代谢途径模式,短期饮料摄入对其影响较小;④ 较低的饮料浓度对口腔细菌生长的影响较小。
2020-08-17
秦满+陈峰等:牙菌斑菌群代谢能力与儿童龋齿有啥关系?
① 纳入32名无龋(CF)和31名患龋(CA)儿童进行分析;② CA组牙菌斑菌群代谢95种单一碳源的综合能力持续高于CF儿童;③ CA组牙菌斑菌群的核心碳源数量是CF组的2倍多,包括CF组的全部14个核心碳源,以及CA组特有的蔗糖、葡萄糖和棉子糖等17个致龋碳源;④ 利用CA和CF组之间在24小时代谢能力有显著差异的10个单一碳源,可有效聚类区分CA和CF儿童;⑤ CA和CF儿童的饮食习惯差异明显,CA组断夜奶的年龄更晚,吃夜奶和甜食甜饮料的频率更高。
2020-03-20
于舒洋+陈峰:TCF-1缺失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促进小鼠结肠炎
① 缺失TCF-1导致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生发中心B细胞及浆细胞减少,并降低肠道中的IgA水平及IgA结合细菌数量;② 在致病菌感染小鼠模型中,TCF-1对于Tfh细胞分化、生发中心应答及抗原特异性IgA产生是必需的;③ TCF-1缺失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发生变化,肠球菌属等促炎症菌增加,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减少;④ TCF-1缺失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DSS诱导结肠炎;⑤ 相比于移植野生型小鼠的粪菌,移植TCF-1缺失小鼠的粪菌可恶化DSS诱导结肠炎。
2020-01-22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微生物平台负责人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
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人体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研究员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师从陈晔光院士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2007-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该院正畸科主任Eric Kang Ting教授,研究内容是颅颌面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2011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负责北大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微生物平台,同时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及口腔科研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迄今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66篇(SCI收录53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Dent Res、JBMR、Ebiomedicin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46篇(SCI收录35篇,累计影响因子过百),并受邀作为Scientific Reports、Ebiomedicine等SCI杂志审稿人。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7-201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医学院,博士后
2011-至今,北京大学,副研究员
口腔微生态/口腔菌群(微生物宏基因组学与唾液蛋白/多肽组学)
颅颌面发育缺陷的分子机制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
口腔科研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
2017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