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炎症性肠病(IBD)
文章数:42篇
炎症性肠病(IBD)
Lancet子刊:一文读懂老年人炎症性肠病如何管理(综述)
多项研究已经报道,随着人口老龄化与IBD的复合发病及老年人发病率增加,60岁以上人群的IBD负担正在上升,因此,制定合理策略降低老年人IBD患病率至关重要。近日,发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综述系统的论述如何管理老年人IBD,作者从老年IBD患者的流行病学、自然史、病理生理学、医疗和手术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研究空白和策略,值得相关人员精读。
炎症性肠病(IBD)
老年人
综述
基础研究
流行病学
营养素
国内团队:饮食中的多种营养素与炎症性肠病间有何关联?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个亚型,虽然目前IBD的具体病因仍然不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膳食来源的抗氧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院王晓艳、浙江大学李雪及团队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10231名CD患者,15512名UC患者及1204367名健康对照,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发现几种抗氧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与CD或UC的风险相关。总之,该研究为未来IBD营养素预防研究与指南制定、更新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参考,值得关注。
营养素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饮食
炎症性肠病(IBD)
中国农业大学:丁酸盐或可缓解睡眠不足引起的肠道粘膜损伤
睡眠不足是肠道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中国农业大学的陈耀星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睡眠剥夺和睡眠不足通过下调丁酸盐的产生,通过HDAC3-pGSK3β-β-catenin-Nrf2-NF-κB途径,导致肠道稳态功能障碍。这提示我们,丁酸盐或可作为益生元用于干预SD诱导的IBD。
炎症性肠病(IBD)
丁酸盐
睡眠不足
炎症性肠病(IBD)
13万人数据,药物使用或可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环境因素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压力、饮食、酒精、药物等。尽管药物被认为与IBD发生有关,但尚需要更充分的人群证据以证明该相关性。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近日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分析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队列中涉及的24个国家、13万多人的数据,发现使用药物(抗生素、激素药物、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与IB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提醒人们注意相关药物使用时潜在的胃肠道危害。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前瞻性对列研究
抗生素
激素
炎症性肠病(IBD)
超20万人数据,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炎症性肠病风险
全球范围内,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率日渐增加,但目前还没有预防IBD的有效手段。吸烟、红肉等生活方式因素与IBD发生有关,但改变这些生活方式是否可预防IBD尚未可知。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Gut发表研究文章,在美国和欧洲的6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中发现,改变生活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IBD的风险。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人群队列研究
健康生活方式
风险评分
炎症性肠病(IBD)
邵逸夫医院:甘露糖缓解肠道炎症的新机制
甘露糖可作为膳食补充剂治疗尿路感染,也被报道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但其在其他疾病中的功用未知。炎症性肠病(IBD)发生过程中伴随病理性的内质网应激,导致肠上皮细胞死亡和肠上皮完整性的破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柯越海、曹倩、肖鹏团队近日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最新文章,表明甘露糖可缓解并促进结肠炎的恢复,揭示了甘露糖通过阻断TNF-α介导的促炎回路以维持肠道稳态的新机制,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炎症性肠病(IBD)
Colitis
mannose
Macrophages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炎症性肠病(IBD)
固体饮食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有效吗?(荟萃分析)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及进展有关,也被认为是防治IBD的有效手段。完全肠内营养可诱导克罗恩病缓解,但应用范围有限。更易操作的固体食物饮食干预在缓解IBD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近日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研究文章,对27项涉及固体食物饮食干预缓解IBD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部分干预方式对克罗恩病的缓解是有益的,但目前已发表的相关研究中证据质量均不理想。
炎症性肠病(IBD)
荟萃分析
饮食干预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肠道共生菌可降解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已成为炎症性肠病(IBD)的关键特征,ECM片段被提出作为临床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最近的研究显示,IBD患者肠道菌群的蛋白酶活性增加,但肠道菌群与ECM重塑之间的关系仍有待研究。mBio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肠道中的一些共生细菌能够在体外降解人ECM的成分,并表明这种蛋白水解活性可能参与IBD的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
细胞外基质
肠道共生菌
炎症性肠病(IBD)
IBD与乳糜泻及乳糜泻自身免疫间有何关联?
炎症性肠病 (IBD) 和乳糜泻 (CeD) 是两种涉及胃肠道慢性免疫介导疾病,多种因素影响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IBD与CeD之间是否有关联,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近日,以色列卡普兰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以色列IBD患者的epi-IIRN国家数据集探究IBD与CeD及乳糜泻自身免疫(CeA)间的关联。发现相比对照组,CeD和CeA在IBD患者中更常见,尤其是患有IBD的儿童群体中,值得关注。
炎症性肠病(IBD)
乳糜泻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免疫失调
炎症性肠病(IBD)
国内团队:睡眠不足、经常午睡或可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睡眠在保持身心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睡眠不足与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然而,目前基于人群的睡眠时间和炎症性肠病(IBD)风险间关系的证据较少,且相互间不一致,而且也缺乏白天午睡是否影响IBD风险的研究。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雪、陈杰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及其团队近日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研究中近45万人的随访数据,发现睡眠不足和白天午睡显著增加IBD的患病风险。
炎症性肠病(IBD)
睡眠
午睡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纳米药物
国内团队:受益生菌启发的纳米药物或可缓解结肠炎
基于微生物疗法为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然而,到目前为止较差的临床结果和有限灵活性的细菌方法仍需要改进。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Kam W Leong(梁锦荣)、华南理工大学邵丹、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张银龙及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受益生菌在缓解肠道疾病症状方面的健康益处启发,将大肠杆菌Nissle 1917衍生膜涂抹到可降解的二硒化胺桥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仿生纳米药物(SeM@EM)。构建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现口服SeM@EM可通过调节氧化还原平衡、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来恢复结肠炎的肠道稳态。总之,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益生菌膜治疗IBD的方法,也为未来开发类似的模拟益生菌纳米药物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纳米药物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纳米医学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关联
本研究通过全国性妊娠队列的观察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的炎症性肠病女性发生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并不一致。本研究为指导炎症性肠病女性孕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数据。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早产
克罗恩病
组织学炎症
克罗恩病(CD)
生物疗法治疗克罗恩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常用于治疗克罗恩病(CD),但约30-40%的患者对其反应不佳。近年来,维多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也被用于CD治疗,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不同药物在CD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直接比较。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iddharth Singh团队近日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文章,在大型、多中心、基于电子健康记录的CD患者队列中,比较了TNF-α拮抗剂、维多珠单抗、乌司奴单抗在真实世界环境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表明三者疗效相似,但乌司奴单抗可能比TNF-α拮抗剂、维多珠单抗更安全。
克罗恩病(CD)
炎症性肠病(IBD)
生物治疗
TNF拮抗剂
维多珠单抗
质子泵抑制剂(PPI)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可破坏肠道屏障并加剧结肠炎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相关疾病的常用药,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但也因此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肠道屏障包括柱状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肠道的第一道防线,其通透性改变或屏障功能丧失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目前PPI使用与肠道屏障及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关系尚不明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eghali Nighot及其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研究论文,发现长期使用PPI可依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 增加肠道紧密连接屏障的通透性,并加剧实验性结肠炎,并指出PPI使用与炎症性肠病患者住院率增加相关,提示人们有必要考虑PPI长期使用时的潜在不良影响。
质子泵抑制剂(PPI)
肠屏障
炎症性肠病(IBD)
紧密连接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儿童未来癌症和死亡风险增高
本研究通过数据库登记数据的分析发现,在17岁前诊断为炎症性肠炎的儿童未来发生癌症和死亡的风险均增高,并分析了其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IBD)
儿童
肿瘤
大肠癌
死亡率
部分随机、患者偏好试验
Lancet子刊:部分随机、患者偏好试验助力解决IBD临床研究患者招募难题(评论)
长期以来,随机对照试验(RCT)被认为是评估炎症性肠病(IBD)临床干预措施的金标准。但是,RCT面临着日渐严重的患者招募率和参与率下降的问题。很多患者也因对干预措施有强烈的偏好或反对而拒绝参加RCT。近日,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评论指出,初步数据表明部分随机、患者偏好的临床试验可以解决选择偏差和低可靠性问题,有望成为破解IBD临床试验患者招募难题的替代选择。
部分随机、患者偏好试验
炎症性肠病(IBD)
随机对照试验
评论
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摄入或增加克罗恩病风险
超加工食品在全球越来越流行,但是其与很多慢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有关。本文主要探究超加工食品与IBD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过度摄入超加工食品与克罗恩病风险增加有关,而与溃疡性结肠炎无关。并且已经患有IBD的患者摄入其超加工食品摄入更高,与其需要手术治疗的可能性越大有关。
超加工食品
炎症性肠病(IBD)
器官发生
Nature子刊:一个可持续、无限营养的培养类器官新平台
类器官在器官发育、精准医疗、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基因编辑、疾病建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在对于类器官培养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近期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重新设计了传统的类器官培养的配置,开发出了一种简便、可持续和无限营养的培养平台OCTOPUS(一个基于类器官培养的不受限制提供可溶性信号的三D器官发生平台),可实现类器官的长期发育和成熟。该平台具有较低的进入门槛,并降低了工程类器官培养的复杂性和实验负担,同时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更复杂的类器官培养设计。
器官发生
类器官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近30年随访数据,IBD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的风险更高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近日发表了挪威东南部炎症性肠病队列(IBSEN)近30年的随访结果,确诊30年内,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与健康对照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死于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的风险增加。
炎症性肠病(IBD)
死亡率
克罗恩病(CD)
溃疡性结肠炎(UC)
研究论文
海藻酸
王军军团队:海藻酸可缓解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且常伴随胃肠道胆汁酸代谢异常。已知天然水溶性多糖海藻酸能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但其对肠道炎症情况下微生物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王军军及其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研究文章,指出海藻酸能够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相关胆汁酸代谢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为IB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途径。
海藻酸
炎症性肠病(IBD)
胆汁酸
动物双岐杆菌
肠道菌群
MMUPHin
用于微生物组数据Meta分析框架—MMUPHin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大规模人群中分子流行病学的荟萃分析可将多组学特征与复杂的健康相关表型有效关联,但相关meta分析的工具适用性还不是很成熟。近日,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Genome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微生物组数据Meta分析的框架MMUPHin(一个Bioconductor包;https://huttenhower.sph.harvard.edu/mmuphin/)。基于已发表的IBD队列,识别到一些新的标志物菌属(如不动杆菌属和Turicibacter)与IBD存在联系。此外,区分了亚型、表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间的关联,但在乳糜泻和溃疡性结肠炎中,没有明显的微生物组驱动的离散疾病亚型。总之,该研究为未来的微生物群落meta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MMUPHin
炎症性肠病(IBD)
基础研究
生物信息学
荟萃分析
炎症性肠病(IBD)
JAMA子刊:维多珠单抗治疗老年炎症性肠病失败风险较高
约有1/3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是老年人,老年IBD患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医疗费用增加迅速。但IBD临床试验中老年人比例较低,这使得老年IBD患者缺乏循证治疗指导并面临较大的治疗风险。近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Siddharth Singh等人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文章,表明与TNF拮抗剂相比,维多珠单抗治疗在老年IBD患者中有较有更高的失败风险,但二者的安全性类似,为老年IBD患者治疗提供了用药证据。
炎症性肠病(IBD)
IBD治疗药物
维多珠单抗
TNF拮抗剂
研究论文
炎症性肠病(IBD)
维生素B5或有益于预防和治疗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不仅破坏肠道菌群造成丁酸产生减少,而且无法供应结肠细胞代谢需求的辅酶A,导致结肠细胞的代谢模式改变。VNN1是一种泛酰巯基乙胺酶,可将泛酰巯基乙胺降解为半胱胺和辅酶A生物合成的前体维生素B5。VNN1已被确定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标志物,但其对肠道炎症的影响尚不明确。近期,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Franck Galland及其团队在Gut发表研究文章,报道了IBD患者结肠中VNN1表达升高,并在小鼠模型中证明VNN1及其参与的泛酰巯基乙胺代谢过程是肠道细胞保护的重要机制,补充VNN1的底物或者产物维生素B5或可成为预防和治疗IBD的新手段。
炎症性肠病(IBD)
结肠炎
Vnn1
维生素B5
泛酰巯基乙胺酶
焦虑样行为
国内团队:雌激素受体缺陷可加重肠炎引发的小鼠焦虑样行为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病共病,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脑肠轴失调可能是造成(IBD)及其精神病共病的原因之一,而雌激素受体β已被发现与IBD、小鼠焦虑行为相关。近日,陆军军医大学范晓棠、休斯顿大学Jan‑Ake Gustafsson、苏州大学徐兴顺及其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研究文章,发现雌激素受体β敲除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引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过度活动,与IBD和焦虑样行为的发展相关,为IBD的精神病共病潜在的治疗途径。
焦虑样行为
炎症性肠病(IBD)
雌激素受体
HPA axis
研究论文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的补充和替代疗法(综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球性疾病。除肠道症状外,IBD还表现为一些肠外症状,如葡萄膜炎、结膜炎、血栓栓塞、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节性红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健康。因病因尚不明确,现有的常规临床治疗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IBD症状,且只对少数患者有效。发表在Gut上的一项综述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性IBD护理模式,强调了补充和替代疗法(CAM)可能被用作常规护理标准的辅助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IBD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
炎症性肠病(IBD)
补充和替代疗法
疾病与健康
SP140
Cell子刊:SP140突变影响肠道菌群,增加IBD风险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患者遗传背景、环境因素以及肠道菌群均有密切的关系。此前,针对IBD和另外一种多因素复杂疾病,多发性硬化(MS)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发现,有多个基因座位突变与这两种疾病均有关联关系,提示两种疾病病理机制相近。SP140属于一种染色体阅读器家族蛋白成员之一,参与机体免疫,特别是巨噬细胞的功能的调节。尽管目前对SP140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在机体应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该蛋白突变在IBD和MS中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子刊,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一篇论文报道了对SP140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sp140缺失导致小鼠巨噬细胞针对杀死细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缺陷,但却促进了CD8+细胞在肠黏膜固有层的激活,加重了结肠炎症。进一步发现SP140缺失加重肠炎的表型是依赖于肠道菌群的。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sp140突变导致肠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IBD和MS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潜在靶点。
SP140
巨噬细胞
变形菌门
炎症性肠病(IBD)
肠道菌群
RhoB
天津医科大学:RhoB是IBD潜在分子标记和治疗靶标
包括克罗恩氏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内的炎症性肠病(IBD)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复杂的疾病,表现在其致病因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而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RhoB是小Rho GTPase家族的一员,在机体受到遗传毒性应激,脂多糖、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毒素等应激诱导时表现为快速上调,参与多种细胞的过程,然而,RhoB在结肠炎中的作用仍不明确。近期天津医科大学王荃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RhoB在结肠炎中显著上调,RhoB降低或缺失会通过抑制WNT通路,激活p38 MAPK通路,而促进杯状细胞的分化和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此外,RhoB降低还会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升短链脂肪酸和其受体的水平。这些研究成果提示RhoB是IBD诊断的潜在分子标记,以及潜在的治疗靶标。
RhoB
DSS诱导小鼠肠炎模型
杯状细胞分化
肠上皮增殖
肠道菌群变化
钼纳米颗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或可用于IBD治疗的口服零价钼纳米点
炎症性肠病(IBD)每年影响数百万人。活性氧(ROS)的过度产生在IBD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将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王正廷、倪大龙、胡伟国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叶幼琼等人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制备了一种口服零价钼纳米点(ZVMNs),具有生物安全性高、ROS清除能力强、耐酸和抗炎等特性,将为IBD患者提供一种有希望的替代治疗方案。
钼纳米颗粒
炎症性肠病(IBD)
ROS
NF-κB
克罗恩病(CD)
Nature子刊:大规模测序发现新的克罗恩病关联基因和突变
克罗恩病(CD)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于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由环境、免疫和细菌等因素在遗传易感个体上的组合所引起。目前,该病确切的免疫问题尚不明确。近日,研究人员在Nature Genetics发表最新研究,分析了来自3万多名克罗恩病(CD)患者和8万名对照人群序列数据,以期完善先前的GWASs研究结果,并更好地定义CD的生物靶点,发现10个与普通型CD发病相关的基因,还发现多个新CD基因在不同信号通路(自噬,炎症反应功能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指出CD和间充质细胞间的关联,为新药研发以及CD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值得关注。
克罗恩病(CD)
GWAS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靶点
炎症性肠病(IBD)
郑浩+杨云生等:炎症性肠病相关细菌可引起蜜蜂认知障碍
早在2020年6月,发表在Gut杂志上的一项纵向研究[Gut, 2021, 70(1): 85-91]表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内的炎症性肠病(IBD)使患者认知障碍风险增加一倍以上。但其机制尚不清楚。鉴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大脑疾病有关,在肠道细菌病原体感染后观察动物认知的研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郑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等人发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探究了IBD相关大肠杆菌LF82对蜜蜂肠道代谢、脑转录组和认知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IBD相关细菌引起认知障碍的机制的理解。
炎症性肠病(IBD)
认知及行为障碍
肠道细菌
Apis mellif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