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结直肠癌
文章数:926篇
结直肠癌
Science子刊:新的促肠癌Treg亚群
肿瘤中招募Treg细胞是癌症进展的标志,肿瘤来源的因素,如细胞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可以影响肿瘤中的Treg功能。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结直肠肿瘤中存在表达TSLP受体的Tregs亚群,调控结直肠癌的进展,靶向抑制TSLP显著抑制结直肠癌小鼠的肿瘤进展。
结直肠癌
TSLP
Treg
结直肠癌
Nature子刊:大肠癌中VEGFA靶向药物的耐药性机制
驻留在小肠隐窝的干细胞和祖细胞是大多数结直肠癌(CRC)的驱动因素,血管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尚不清楚。VEGFA是生理性和肿瘤中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目前癌症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是针对VEGFA途径。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CRC中,肿瘤祖细胞和生理性肠祖细胞的微环境都不依赖VEGFA,为VEGFA靶向药物的耐药性提供机制。同时发现内皮肽apelin在脉管系统和肠祖细胞微环境互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结直肠癌
脉管系统
内皮肽
VEGFA
肠神经
国内团队Cell子刊:肠神经如何促肠癌?
肠神经系统调节着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郑州大学朱平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范祖森和田勇与团队近期在Neuron发表研究,探索了肠道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结直肠肿瘤发生之间的互作,揭示了神经递质5-羟色胺在结直肠肿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在其中的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为肠神经系统如何调控肠道肿瘤发生提供了新视角。
肠神经
结直肠癌
5-羟色胺
癌症干细胞
肠道菌群代谢物
结直肠癌
抑制TDO2或是APC突变大肠癌的治疗策略
APC的失活在多种癌症类型中都很常见,并且是大多数散发性结直肠癌(CRC)的关键始发事件。APC的缺失会激活WNT信号,需要开发协同疗法进行肿瘤治疗。Cancer Discov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APC的缺失会激活TCF4-TDO2-AhR-CXCL5通路,进而增加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招募,维持肿瘤生长。同时表明删除或抑制TDO2或可治疗APC缺失突变的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APC突变
TDO2
结直肠癌
基于FIT的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大肠癌风险
Gut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对265881名接受粪便免疫化学试验筛查的人群进行分析,基于年龄、性别和连续两次的粪便血红蛋白(F-Hb)检测结果构建进展期肿瘤(AN)和结直肠癌(CRC)的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准确预测AN和CRC的风险,且结果高度一致,这有助于进行临床的风险分层。
结直肠癌
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
粪便血红蛋白
预测模型
替莫唑胺
替莫唑胺增加大肠癌突变负荷,提高免疫治疗应答
大多数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错配修复(MMR)正常,对免疫治疗不应答,而错配修复缺陷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应答较好。前期的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模型中,使用替莫唑胺(TMZ)会导致MMR缺乏、肿瘤突变负担增加以及对免疫治疗敏感。Cancer Discovery上报道了ARETHUSA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TMZ治疗能够导致MMR基因失活,增加其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替莫唑胺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缺陷
肿瘤突变负荷
结直肠癌筛查
JAMA子刊:50岁前做肠镜,预防大肠癌更有效
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11万名美国女性进行数十年随访,与未接受下消化道内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检查)者相比,50岁以前开始接受内镜检查与结直肠癌风险及55岁前的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另外,相比于50岁以后开始接受内镜检查,50岁以前开始接受内镜检查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更多相关。
结直肠癌筛查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
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结直肠癌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大肠癌的三类筛查方法(综述)
筛查是预防和早期诊断大肠癌的关键手段。近期,美国的指南已将大肠癌的建议筛查年龄提前到45岁。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文章,主要基于目前的大肠癌筛查指南,对三类筛查方法(基于粪便、影像学或血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新冠疫情对大肠癌筛查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后果。
结直肠癌
癌症筛查
结直肠癌
Science子刊:新型抑制剂阻断结直肠癌中β-catenin/BCL9复合物形成和Wnt信号
Wnt/β-catenin信号失调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有关,包括结直肠癌(CRC),这使其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临床靶点。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AlphaScreen高通量筛选技术鉴定出阻断 β-catenin/BCL9 复合物形成和抑制Wnt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鉴定出C1,不仅能抑制Wnt活性,同时破坏胆固醇稳态,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
结直肠癌
Wnt
胆固醇稳态
β-catenin/BCL9 复合物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大肠癌患者的基因组变化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来自中山大学的徐瑞华和王峰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对1015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同时综合分析基因组变化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发CRC的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分子亚型和预后分析等提供资源。
结直肠癌
全外显子组分析
临床特征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增强P53突变大肠癌化疗疗效的新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宋咏梅团队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王贵英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P53诱导结直肠癌的化疗耐药性的新机制:P53突变可通过上调miR-34a以增加LRPPRC的表达,后者可通过稳定MDR1的mRNA以增强MDR1的蛋白表达,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耐药性。靶向抑制LRPPRC可在细胞系及小鼠体内增强5FU对结直肠癌的疗效。另外,在接受5FU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LRPPRC的高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相关。该研究提示,靶向miR-34a/LRPPRC/MDR1轴,或可增强P53突变结直肠癌的化疗疗效。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miR-34a
结直肠癌
北大团队:单细胞测序系统评估大肠癌类器官培养体系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如今,研究人员利用患者的肿瘤组织构建类器官体系已成为研究肿瘤发生分子机制的常用手段。近日,北京大学汤富酬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付卫及团队在Genome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采集7名结直肠癌患者体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通过体外培养构建了对应的类器官模型。基于转录组、基因组和DNA甲基化组发现两种现有的培养体系中的肿瘤类器官可以较好维持患者体内癌细胞的关键生物学特征,且条件培养基在肿瘤类器官长期培养方面优于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总之,该研究为系统评估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系统,解析类器官与体内癌细胞间异同提供了新见解。
结直肠癌
类器官模型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生酮饮食
Nature:生酮饮食或能抑制大肠癌?机制是什么?
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肪低碳水的生酮饮食能通过生成酮体β-羟基丁酸(BHB),在小鼠中发挥抑制结直肠癌(CRC)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分子机制发现,BHB-Hcar2-Hopx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肠上皮细胞增殖,阻碍肿瘤生长。这些发现提示生酮饮食和补充BHB或能用于CRC的预防和治疗,为后续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酮饮食
结直肠癌
β-羟基丁酸
肿瘤类器官
用患者来源的类器官预测大肠癌对放疗的敏感性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DO)对放疗的敏感性与结直肠癌患者对放化疗的应答相关,同源重组缺陷与结直肠癌对放疗的敏感性相关,而PARP抑制剂可在结直肠癌PDO中对放疗增敏。
肿瘤类器官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类器官
结直肠癌
阿司匹林
JAMA: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大肠癌,阿司匹林效果如何?(综述)
JAMA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11项随机对照试验及1项预试验的结果,低剂量阿司匹林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但也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因不同研究之间的随访时间差异较大,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联并不明确。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结直肠癌
综述
硫代谢菌群
人肠道菌群中的硫代谢基因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联
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人肠道菌群中的硫代谢基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鉴定出了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硫酸盐还原基因。
硫代谢菌群
研究论文
硫代谢基因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甲酸盐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甲酸盐可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甲酸盐可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以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干性及侵袭性,从而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甲酸盐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Lancet子刊:AI可让肠镜筛查大肠癌更有效、更划算
人工智能(AI)技术可增加结肠镜检查对癌前息肉的检出率,可能有助于长期预防结直肠癌。Lancet Digital Health近期发表的一项建模研究,表明在结肠镜筛查中使用AI检测工具,可以节约成本,并进一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死亡。
结直肠癌
癌症筛查
人工智能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
Science子刊:肠癌APC突变抑制T细胞迁移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携带腺瘤性结肠息肉(APC)基因突变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T细胞表现出细胞粘附及迁移受损的表型。在T细胞系中,降低APC表达可下调整合素VLA-4的表达及活化,并重塑细胞骨架,从而导致细胞粘附及迁移的受损。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细胞系实验
结直肠癌
维生素B6
高维生素B6状态或可延长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循环生物标志物水平提示的高维生素B6状态与较低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2000多名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3年左右的随访后发现,术前的高维生素B6状态与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的显著改善相关。
维生素B6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
Lancet子刊:全球结直肠癌的负担和风险因素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过去30年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结直肠癌负担及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数及死亡数均增加了一倍多,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有所降低,5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大幅上升,饮食、吸烟、饮酒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风险因素。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流行病学研究
风险因素
结直肠癌
于君等GUT:吸烟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促大肠癌
吸烟是结直肠癌(CRC)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Gut最新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泓与团队的研究,表明香烟烟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在CRC中起着致癌的作用。机制上,烟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变了肠道代谢物,损伤了肠屏障功能,可能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的MAPK/ERK致癌信号通路来促进CRC的发生。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或能用于吸烟人群的CRC预防。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代谢物
肠屏障
结直肠癌
厌氧菌菌血症或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
牛群链球菌或败血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菌血症与结直肠癌(CRC)风险增加之间具有相关性。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几种特定肠道菌群厌氧菌导致的菌血症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表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结直肠癌的相关检查。
结直肠癌
厌氧菌菌血症
肠道菌群
结直肠癌
Nature子刊: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或驱动大肠癌变
肿瘤起始的进化动力学目前尚不确定,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被认为可能是肿瘤转化的关键。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多种手段整合分析,发现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或是结直肠癌从癌症前期到早期癌症转化的关键驱动因素,而PD-L1过度表达导致肿瘤发生的证据较少。
结直肠癌
免疫抑制性生态位
PD-L1
腺瘤
肿瘤微环境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靶向调节肿瘤微环境或可增强肠癌免疫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苏冰和叶幼琼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结直肠癌中的FAP+ 成纤维细胞与SPP1+ 巨噬细胞的互作可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FAP+ 成纤维细胞与SPP1+ 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与结直肠癌进展、较差的预后、对PD-L1单抗治疗的应答较差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破坏FAP+ 成纤维细胞与SPP1+ 巨噬细胞的互作或可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肿瘤微环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单细胞转录组
单细胞测序
结直肠癌
Cell子刊:大肠癌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基于PD-1、PD-L1和CTLA-4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对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CRC)患者无效,可能与这些分子在这类癌症中表达水平较低有关。找到MSS-CRC中抑制抗肿瘤免疫的其他分子机制,可为其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Immunity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通过小鼠实验和患者样本分析,揭示了依赖于菌群信号的髓系细胞、CRC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互作会抑制抗肿瘤免疫。肿瘤细胞表达的B7H3和B7H4在抑制抗肿瘤T细胞反应中有关键作用,或能作为MSS-CRC的免疫治疗新靶点。
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
抗肿瘤免疫
结直肠癌
中南大学:结直肠癌对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大多数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可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奥沙利铂是用于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大约有50%的结直肠癌患者对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会产生耐药性。目前,对结直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因而,阐明奥沙利铂耐药的潜在机制并探究新的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来自中南大学的殷刚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一项研究,以MEIS1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为切入点,明确了MEIS1通过抑制DNA 损伤修复相关基因FEN1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并阐明了lncRNA ELFN1-AS1/EZH2-DNMT3a复合体在结直肠癌中调控MEIS1-FEN1轴的机制,以及提出靶向ELFN1-AS1或者EZH2抑制奥沙利铂耐药的治疗新方案,为开发针对结直肠癌奥沙利铂耐药患者的治疗新方法奠定基础。
结直肠癌
肿瘤耐药性
MEIS1
lncRNA
表观遗传修饰
结直肠癌
JAMA子刊:不可切除的肠癌肝转移患者可获益于活体肝移植
结直肠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近70%的结直肠癌患者有无法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s)。与化疗相比,肝移植可提高CRLMs患者的生存率。但北美的肝移植资源短缺,现有的分配系统更倾向于将已故供体肝移植给到终末期肝病评分较高的患者,而不是肝肿瘤患者。JAMA Surg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部分患有不可切除、局限于肝脏的 CRLM 的患者可能受益于全肝切除术和活体肝移植(LDLT),为CRLM患者的肝移植扩展了新的来源。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
活体肝移植
孟德尔随机化
表观遗传学加速老化,可能增加患大肠癌风险
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年龄加速(通过表观遗传时钟测量评估)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不良健康结果有关。表观遗传学可以用来预测癌症风险,但表观遗传学加速老化是否与多种癌症风险存在关联仍需探究。近日,eLife发表一项研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比较了四个已建立的用于测量生物衰老的表观遗传时钟与多种癌症风险的关联,发现表观遗传年龄加速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存在关联的结果不一致,但Grimage年龄加速可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临床干预降低癌症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孟德尔随机化
表观遗传学
荟萃分析
医学研究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大肠癌治疗的新靶标——PUMILIO蛋白
尽管目前在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处于所有类型癌症的前列,且呈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RNA结合蛋白似乎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蛋白质在结直肠癌中的确切作用以及它们如何调节结直肠癌中的RNA靶标仍然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PUMILIO(PUM)蛋白属于高度保守的PUF家族转录后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它们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耶鲁大学林海帆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刘三宏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方超教授团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发现PUMILIO蛋白直接通过PRE(Pumilio Response Element)与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的mRNA结合从而抑制其表达,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揭示了PUMILIO蛋白在癌症中的新功能,为结肠癌提供了一个新的干预和治疗靶标。
结直肠癌
PUMILIO蛋白
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