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克罗恩病
文章数:230篇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
克罗恩病患者中独特的CD4+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亚群
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黏膜中,鉴定出了一个独特的CD4+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Trm)亚群,表达CD161、CCR5及CD103,同时具有先天性免疫细胞及效应性免疫细胞的表型,并可通过TCR非依赖性方式分泌IFN-γ,从而直接损伤邻近的肠道上皮屏障。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
CD4+ T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克罗恩病
BCR
利用BCR特征可准确鉴别克罗恩病
Genome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B细胞受体(BCR)序列的机器学习算法,可鉴别出克罗恩病(CD)特异性的体细胞超突变模式,并可较准确地区分CD患者与对照。
BCR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体细胞超突变
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
坚持健康饮食模式可降低老年人克罗恩病风险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及进展有关。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的营养素或食物组合,但营养素与食物组合并不是孤立地摄入的,应认识到不同饮食成分对IBD风险的综合与累积效应,即饮食模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食物消费情况。美国和瑞典的研究者近日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研究文章,分析瑞典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参与者的食物消费情况,发现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替代健康饮食评分等4种饮食模式)与较低的老年性克罗恩病风险相关,但不影响溃疡性结肠炎风险,为未来在大规模饮食干预预防或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中灵活调整饮食模式提供了参考。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对列研究
饮食模式
饮食质量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非侵入性评估
结肠镜是评估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患者的耐受较差。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60名接受过术后复发的内镜评估的克罗恩病患者中,结合肠壁厚度、肠系膜淋巴结及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可较准确地预测内镜复发。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非侵入性诊断
肠道超声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症状对患者的影响
克罗恩病患者经历多种可影响生活的症状。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队列研究结果,在403名克罗恩病患者中,分析了常见症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横断面队列研究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关联
本研究通过全国性妊娠队列的观察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的炎症性肠病女性发生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并不一致。本研究为指导炎症性肠病女性孕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数据。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早产
克罗恩病
组织学炎症
初级胆汁酸
回结肠切除术导致的初级胆汁酸增加与回肠炎相关
大多数克罗恩病(CD)患者需手术,但回结肠切除术后的回肠炎复发可影响治疗结局。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初级胆汁酸的增加与回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普氏栖粪杆菌丰度降低、MetY(普氏栖粪杆菌表达的乙酸盐及L-甲硫氨酸产生酶)丰度降低相关,且与回结肠切除术后的回肠炎相关。
初级胆汁酸
回结肠切除术
IBD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IBD治疗药物
Lancet子刊:Etrolizumab可用于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维持治疗
Etrolizumab是一种β7单抗。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中,相比于安慰剂,Etrolizumab在维持期(而非诱导期)可显著增加临床缓解率和内镜改善率。
IBD治疗药物
Etrolizumab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3期临床试验
克罗恩病
Nature:一种上皮内淋巴细胞分泌的效应因子,或为克罗恩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自噬基因Atg16l1的T300A突变可引起肠上皮中的潘氏细胞缺陷,与克罗恩病(CD)相关;然而,很多健康人也携带该基因突变,提示CD发病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诺如病毒可感染肠道,被认为是引起克罗恩病患者发病的一个潜在微生物诱因,然而其背后的原因并不清楚。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表达γδ T细胞受体的肠上皮内淋巴细胞(γδ IEL)及其分泌的效应因子API5,对Atg16l1缺陷的潘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从而能够“屏蔽”由Atg16l1突变带来的潘氏细胞死亡的遗传易感性,而诺如病毒感染可削弱这种保护作用。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模型,即对携带CD易感基因(T300A突变)的人而言,γδ IEL分泌的API5通过促进潘氏细胞生存,为抑制CD发病提供一道“防火墙”,而诺如病毒感染可作为触发因素打破这层保护,从而促进遗传易感者发生CD。API5或能为CD治疗带来新希望。
克罗恩病
γδ上皮内淋巴细胞
潘氏细胞
遗传易感性
炎症性肠病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如何影响IBD的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IBD的遗传易感性,已知PTPN22(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2)能保护患者免受克罗恩病的影响,但影响PTPN22的环境因素并不清楚。近期Gut 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急性结肠炎模型中利用TiO2纳米颗粒(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处理表达PTPN22变体的小鼠可加重结肠炎的易感性。该工作阐明了PTPN22变异和环境因素TiO2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互作,提示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IBD的进展。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PTPN22
遗传易感性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致病共生菌
HDAC1及HDAC5调控致病共生菌的回肠粘膜定殖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在克罗恩病患者的回肠粘膜中异常定殖。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在AIEC定殖的克罗恩病患者中显著上调。在细胞系中、小鼠体内及克罗恩病患者中,抑制HDAC1可促进AIEC定殖,而抑制HDAC5可抑制AIEC定殖。
致病共生菌
表观遗传
HDAC1
HDAC5
克罗恩病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克罗恩病患者的CD4+ T细胞对共生菌群的免疫耐受失调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预测HLA-II特异性菌群表位的算法,并鉴定出一种拟杆菌目中的T细胞表位,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中,针对这一表位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IL-10为主的免疫耐受状态转变为IL-17A上调的炎症状态。
菌群-免疫互作
克罗恩病
CD4+ T细胞
免疫耐受
研究论文
饮食疗法
成功的儿童克罗恩病饮食疗法与菌群组成及代谢表型的恢复相关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54名克罗恩病(CD)患儿中进行12周的饮食疗法干预,发现饮食疗法诱导的缓解与菌群组成及代谢表型向健康儿童的转变相关,表现为变形菌门的减少和厚壁菌门的增加。
饮食疗法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儿童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菌群变化
克罗恩病(CD)可影响整个肠道,但大多数研究使用粪便样本对菌群进行分析。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刷检及活检采样,对比鉴定了克罗恩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及回肠)黏膜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差异。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小肠菌群
克罗恩病
周宏伟+何肖龙Cell子刊:肠道菌群产生的一种酶或能缓解克罗恩病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其特定碎片能通过激活模式识别受体NOD2,对宿主的多种生理过程产生影响。NOD2在克罗恩病(CD)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其功能缺失突变是CD最大的风险因素。然而,另一方面,源自菌群的NOD2配体(肽聚糖碎片)的变化是否在CD发病中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和何肖龙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一项最新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们发现,肠道菌群表达的一种肽聚糖水解酶——DL-endopeptidase(DL-内肽酶),能够促进肠道中的NOD2配体生成,从而活化宿主NOD2信号。这种细菌酶的耗竭在CD病理中有关键作用,旨在补充DL-内肽酶的干预方法,或是治疗CD的新思路。
克罗恩病
细菌酶
Nod2
DL-内肽酶
肠道菌群
克罗恩病
血清蛋白谱或可预测停用英夫利昔单抗后的克罗恩病复发风险
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102名停用英夫利昔单抗且持续缓解的克罗恩病患者中,鉴定出了与短期(6个月内)及中/长期(6个月以上)复发风险相关的几种血清免疫相关蛋白。
克罗恩病
英夫利昔单抗
生物标志物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克罗恩病
多组学尺度研究克罗恩病的位置特异性特征
克罗恩病(CD)可在单独的疾病部位(如回肠或结肠),也可在多个部位(回结肠),目前单独的CD亚型如何影响CD的分子谱至今未知。近日发表在Microbiome的文章,利用宏蛋白质组学、鸟枪宏基因组学、16S rRNA 测序、代谢组学和宿主遗传学等多组学方法并配和临床内镜评估,以区分CD亚型。研究表明不同CD亚型具有显著差异且存在不同的位置特异性的病理特征,利用多组学方法有助于IBD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
多组学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中的结肠黏膜-腔界面菌群特征
克罗恩病(CD)患者具有不同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特征,然而炎症、潜在遗传风险是否对菌群存在影响及其与疾病表型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日在Genome Medicine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分别对内镜缓解期CD患者、对照组(与肥胖、疾病遗传学相关的表型未受影响)的结肠黏膜腔界面(MLI)灌洗取样并进行菌群分析,发现肥胖、内镜缓解期CD和高遗传风险CD具有重叠的MLI菌组特征,表明菌群对CD和肥胖的共同作用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内镜缓解期间的菌群分析可预测CD的状态和进展,因此,MLI采样可有助于揭示CD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
SP140
Cell:SP140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拓扑异构酶影响克罗恩病
SP140是一种含有植物同源结构及溴结构域的表观遗传阅读器,其功能缺失突变与克罗恩病、多发性硬化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SP140可抑制拓扑异构酶(TOP)的活性,以维持巨噬细胞的异染色质;而缺失SP140可降低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及细菌杀伤能力,并恶化小鼠结肠炎,TOP抑制剂可缓解。在克罗恩病患者中,SP140的特定突变导致其与TOP的互作缺失,导致PBMC的先天性免疫转录降低,而TOP抑制剂可恢复。
SP140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克罗恩病
IBD治疗药物
不同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诱导及维持腔内克罗恩病缓解的疗效对比
Gut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25项诱导缓解试验(共包含8720名患者)及15项维持缓解试验(共包含4016名患者)的数据,对比了不同生物制剂与小分子在诱导及维持腔内克罗恩病缓解中的疗效。
IBD治疗药物
克罗恩病
综述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患者健康亲属的肠道屏障功能与肠道菌群相关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3000多名克罗恩病患者的直系亲属中,鉴定出了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菌属及菌群通路变化。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肠道屏障功能
队列研究
炎症性肠病
Nature子刊:确定克罗恩病中的一类致病性Tc17细胞
克罗恩病的免疫病理学与偏向致病性 TH17 细胞的 CD4+ T 细胞反应失调有关。然而,能够产生 IL-17的 CD8+ T 细胞(Tc17 细胞)在此病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确定了克罗恩病中一类独特的具有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的促炎特征的Tc17细胞群。此类Tc17相关标志物如CD6可以预示临床结果,并可能指导个性化治疗决策。
炎症性肠病
T细胞
克罗恩病
IBD
21世纪的全球IBD住院率变化趋势(综述)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基于35个国家的数据,总结了21世纪的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的住院率变化趋势。
IBD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住院率
克罗恩病
CD39+ CD8+ T细胞的耗竭与克罗恩病缓解相关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克罗恩病患者的外周血CD8+ T细胞进行分析后发现,CD39+ CD8+ T细胞的耗竭与疾病缓解相关,而CD39作为免疫检查点,其ATP水解酶活性可驱动CD8+ T细胞的耗竭。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CD39
CD8+ T细胞
T细胞耗竭
克罗恩病
Lancet: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乌司奴单抗与阿达木单抗疗效有差异吗?
Lancet最新发表的一项3b期临床试验,对比了乌司奴单抗与阿达木单抗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效果。
克罗恩病
乌司奴单抗
阿达木单抗
随机平行双盲试验
IBD治疗药物
Lancet:Risankizumab可安全有效地诱导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的缓解
Risankizumab可选择性靶向IL-23的p19亚基。Lancet上发表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ADVANCE试验及MOTIVATE试验中,相比于安慰剂,每4周皮下注射一次600mg或1200mg Risankizumab(持续3次),在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中,可诱导更高的临床缓解率及内镜应答率,且耐受性良好。
IBD治疗药物
risankizumab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3期临床试验
IBD治疗药物
Lancet:Risankizumab可安全有效地维持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的缓解
Risankizumab可靶向IL-23的p19亚基。Lancet上发表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542名接受Risankizumab诱导治疗后应答的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继续接受每8周一次的Risankizumab或安慰剂的维持治疗,干预52周后,相比于安慰剂,Risankizumab可维持更高的临床缓解率及内镜应答率,且耐受性与安全性良好。
IBD治疗药物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3期临床试验
risankizumab
克罗恩病
抗GM-CSF自身抗体可预测克罗恩病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确诊数年前,体内即可检测到抗GM-CSF自身抗体,后者可识别GM-CSF的转录后糖基化修饰。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纵向队列研究
GM-CSF
自身抗体
菌群-免疫互作
克罗恩病患者失调的肠道菌群可促进Th1免疫反应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因肠道菌群中的磷脂酶A编码基因的丰度升高,克罗恩病患者的粪便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ysoPS)水平增加,而后者可恶化小鼠结肠炎。机制上,LysoPS通过P2ry10和P2ry10b依赖性方式,诱导CD4+ T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并促进糖酵解,从而增强Th1免疫应答。
菌群-免疫互作
Th1免疫应答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组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近期发表的研究,探究了有/无口腔表现的CD患者口腔微生物群结构。发现 CD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群与正常个体有显著差异,提示口腔微生物或可以用于诊断CD。
克罗恩病
口腔微生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