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口腔菌群
文章数:181篇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重磅发现:随着月经周期而动态变化
该女性队列研究发现,阴道菌群结构会随着月经周期和雌二醇水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女性其他部位的菌群(包括唾液、肠道)并没有呈现这样的规律。本研究为未来开展阴道菌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提示,必须考虑采样时所处的月经周期对其影响!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女性
月经周期
口腔菌群
技术驱动
北大陈峰/陈宁综述口腔菌群的标准化研究:从技术驱动到假说驱动
最近的研究不再反复确认口腔和全身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而是聚焦于确定统一的微生物学临床诊断标准,以应对个体差异造成的异质性。本综述中,作者依据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将现有研究分为技术驱动型和假设驱动型。这种划分方法揭示了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基于这一转变,作者提出建立明确的假说可能是解决重大研究挑战的方法。
技术驱动
假设驱动
口腔菌群
宏基因组学
致病机制
口腔菌群
浙江工商大学:过敏患者的口腔菌群和代谢物特征
当前,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其中尤以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表型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免疫学机制,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控带来借鉴和支撑。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傅玲琳教授团队在Allergy上发表一项研究,通过招募患有单致敏和多致敏表型的过敏患者,以“口腔黏膜免疫”为全新切入点,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首次从“微生物群-唾液免疫平衡”角度揭示了不同表型过敏患者的口腔微环境变化以及“宿主-微生物群”的强烈相互作用,证实了多致敏表型与口腔微生态和局部免疫环境的失衡有关。该研究可为过敏性疾病的表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多病态过敏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口腔菌群
过敏
宿主-微生物稳态
细胞因子
菌群-疾病关联性
口腔菌群
港中大:健康中国人口腔微生物群的跨界互作
香港中文大学陈基湘、陈子桂及团队近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纳入中国健康成年人队列,研究其口腔细菌、真菌菌群及其互作。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口腔细菌
口腔真菌
细菌-真菌互作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口腔菌群失调或促头颈癌
Oncoge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口腔菌群差异,并在HNSCC小鼠模型中发现,抗生素去除菌群可抑制肿瘤的发展,而移植失调的菌群可促进肿瘤的发展。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口腔菌群
婴儿喂养方式影响口腔菌群
本研究通过婴儿及其母亲口腔菌群的检测,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受喂养方式的影响。鉴于儿童期口腔菌群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寻儿童健康的干预靶点提供了依据。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口腔菌群
白色念珠菌如何促进口腔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相关。来自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深入揭示了口腔白色念珠菌在体外及体内促进OSCC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口腔菌群
白色念珠菌
口腔鳞状细胞癌
宿主基因组多态性
刘小敏+张涛+贾慧珏:基因决定口腔微生物组组成
人类口腔内有超过十亿的口腔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不仅仅在口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吞咽的方式进入消化道的其他位置,例如肠道,从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多个宏基因组研究均提示,口腔微生物组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癌、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发现,人类遗传因素与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具有相关性。但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口腔微生物组是否也与宿主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近期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小敏、张涛和贾慧珏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的最新工作,首次通过大样品基因组测序探索了宿主基因组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发现了5个影响口腔微生物组的显著性位点,并应用人工智能学习的方法探索了基因组和微生物对牙周疾病的预测性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宿主基因组多态性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
miRNA
机器学习
口腔菌群
大麻
吸食大麻改变口腔菌群,影响脑健康
西方国家吸大麻的现象比较普遍。本研究发现,吸大麻可以造成口腔菌群紊乱,尤其麦尔放线菌。进一步经过动物实验发现,这些口腔菌群的紊乱可以增加大脑中巨噬细胞浸润和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本文提示保持口腔微生物群稳态的重要性。
大麻
口腔菌群
菌群-药物互作
Nature:阿卡波糖降糖不理想?有菌群酶让药失活
阿卡波糖源自土壤细菌,能通过抑制α-葡糖苷酶来减少生物体对复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这一作用机制使得阿卡波糖被开发为抗糖尿病药,能改善患者的餐后血糖。但阿卡波糖也会抑制细菌的α-葡糖苷酶,从而对人体菌群造成影响。那么人类微生物组中是否也存在抵抗阿卡波糖的机制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Mohamed S. Donia作为通讯作者,与罗格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团队合作,通过宏基因组学、生化和结构生物学方法,找到了在人体菌群中广泛存在的能让阿卡波糖失活的细菌酶(Maks),并通过分析已发表的临床试验数据(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8753988),初步证实了这类酶可能是削弱阿卡波糖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罪魁祸首”。该研究还进一步找到了能生成阿卡波糖样分子的人类口腔细菌,提示Maks可能是人体菌群抵抗这种内源性阿卡波糖的适应性策略。总之,该研究为菌群-药物互作提供了又一个范式,或能在临床上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相关成果已在Nature发表,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菌群-药物互作
阿卡波糖
细菌酶
2型糖尿病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
早期牙周炎与克罗恩病的恶化相关
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60名IBD患者及45名健康对照进行12个月随访,发现IBD患者的口腔菌群的肠道定殖显著增加,而早期牙周炎与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增加相关。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克罗恩病
牙周炎
口腔菌群
Nature Outlook:研究古人的口腔菌群发现了什么?
在这篇Nature Outlook“口腔健康”专题中的访谈文章中,哈佛大学的Christina Warinner介绍了如何研究古人的口腔微生物组,以及相关研究带来了哪些关于人类进化和健康的新知。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
Nature Outlook:口腔微生物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认知
Nature Outlook近期发布了“口腔健康”专题。这篇文章介绍了关于口腔微生物组的主要研究进展,表明这些新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牙科疾病的机理,为研发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线索。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
崔明+樊赛军Cell子刊:口腔菌群可影响放疗治疗肠癌的效果和预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崔明、樊赛军与团队,近期在Cell Reports发表研究,发现口腔微生物如具核梭杆菌可以在结直肠癌(CRC)部位定植,并损害放疗治疗CRC和CRC肝转移的疗效和预后,可杀死具核梭杆菌的抗生素甲硝唑是潜在的CRC放疗增敏剂。
口腔菌群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oral microbiota configurations
radiotherapy
腺瘤
结肠菌群丰度可预测腺瘤的形成
Annals of Surg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腺瘤患者的粪便和粘膜相关菌群具有独特模式,而且粘膜菌群对腺瘤状态具有高度的预测性。
腺瘤
粘膜菌群
口腔菌群
粪便菌群
胃癌前病变
绘制胃肠化生患者的口腔和胃菌群变化图谱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他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缺乏相关流行病学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采集89例胃肠化生(IM)患者及89名匹配对照人群的漱口水及胃窦粘膜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绘制出IM患者口腔和胃菌群的菌群变化,这些变化的菌群与炎症相关通路的调节有关,表明某些口腔和胃部菌群或在胃癌前病变的发展中具有作用。
胃癌前病变
胃肠化生
口腔菌群
胃菌群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与胃癌风险的关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165名胃癌患者及323名对照的确诊前口腔菌群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口腔菌群的丰富度、组成及功能与胃癌风险相关。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胃癌
前瞻性队列研究
口腔菌群
Cell子刊:一物降一物!TM7菌“克”致病菌,减轻牙周炎骨质丢失
Saccharibacteria菌门(此前被命名为TM7)是非常小的专性附生菌,以其他细菌作为宿主,生存在其宿主细菌(主要是放线菌)的表面。TM7与牙龈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中的菌群失调有强相关性,提示其可能是潜在的致病菌。然而,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却发现,TM7通过调节其宿主细菌的致病性,对牙周炎骨质丢失起保护性作用。
口腔菌群
牙周炎
生物信息学工具
BiG-MAP:用于分析菌群中代谢基因簇丰度和表达的自动化流程
本研究讲述了 BiG-MAP,这是一种生物信息学工具,作者描述了该工具及其功能,以及使用模拟群落进行的验证。其用于分析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数据中基因簇的丰度和表达水平,并评估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丰度和表达,作者还使用口腔菌群数据集,展示了如何使用它来产生关于基因簇在介导宿主表型中的功能作用的假设。
生物信息学工具
口腔菌群
基因簇
差异丰度
肺癌
口腔菌群或可用于预测肺腺癌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文章,发现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肺腺癌和癌症治疗具有相关性,而基于口腔菌群图谱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肺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能力更强。这一预测模型对非吸烟患者的肺癌诊断有重要意义。
肺癌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
COVID-19
口腔菌群的促炎性失调与新冠长期症状相关
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27名新冠患者进行10周以上的随访后发现,口腔菌群组成及功能的促炎性失调与新冠症状长期持续相关。
COVID-19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前瞻性队列研究
口腔菌群
陈峰+闫志敏: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的口腔菌群变化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峰、闫志敏与团队的研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了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患者的口腔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变化,提示口腔菌群或可作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靶标。
口腔菌群
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
COVID-19
中外合作:新冠病毒感染与口腔和肠道菌群的改变相关
人的口腔和肠道共生菌群在免疫稳态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与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关系,仍需更多研究阐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黄曦和单鸿、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和哥伦比亚大学Cheng Guo与研究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文章,通过对53例COVID-19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的口腔和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发现COVID-19患者的口腔和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且SARS-CoV-2的感染与菌群的改变具有相关性。同时,文章揭示出口腔和肠道菌群中与SARS-CoV-2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的菌株,或可为利用菌群干预来预防和治疗COVID-19提供参考。
COVID-19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
宿主-菌群互作
生命早期的口腔黏膜-菌群互作维持口腔稳态(综述)
黏膜屏障与菌群的互作可指导黏膜免疫系统及黏膜菌群的发育,肠道黏膜及肺粘膜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口腔黏膜-菌群互作的相关研究较少。Trend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讨论了生命早期的口腔黏膜-菌群互作在调控口腔免疫系统与口腔菌群发育,以及塑造口腔稳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宿主-菌群互作
综述
菌群-免疫互作
口腔黏膜
口腔菌群
花生过敏
口腔菌群结构和代谢差异或与花生过敏有关
口腔黏膜是食物抗原-口腔菌群-黏膜免疫互作的初始界面,但是对食物过敏相关的口腔宿主-菌群互作动力学存在知识空白。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近期发表研究,发现花生过敏人群的口腔菌群中乳酸菌属、普氏菌属和杆菌属种类减少,奈瑟菌属种类增加,而且短链脂肪酸产量降低,只是口腔菌群-粘膜免疫互作或是研究食物过敏的新方向。
花生过敏
粘膜免疫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
徐健+黄适:菌群和多组学分析揭示何为“牙龈亚健康”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徐健、黄适与研究团队,近期在mBio发表研究,通过对志愿者牙龈健康恶化过程中的牙菌斑菌群、牙菌斑代谢组和唾液细胞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首次提出“牙龈亚健康”这一概念,并揭示了牙菌斑菌群在其中的驱动作用和机制,强调了日常口腔清洁以及牙龈亚健康阶段干预的重要性。
口腔菌群
牙菌斑菌群
牙龈炎
牙周炎
口腔菌群
膳食硝酸盐影响口腔菌群、认知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的互作
口腔细菌可将无机硝酸盐(蔬菜中的天然组成部分)转化为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氧化氮的前体,一氧化氮是血管张力和神经传递的调节因子。衰老的特征之一是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并对心血管和认知功能造成损害。Redox Biology发表的研究,目的是确定(1)健康老年人唾液微生物组中哪些共生菌模块对膳食硝酸盐摄入敏感;(2)在安慰剂和硝酸盐饮食干预中,哪些共生口腔微生物组模块与认知和生理特征相关;(3)哪些硝酸盐敏感模块代表关键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建立了8个不同的共生细菌模块,这些集群中特定成员的相对丰度在接受硝酸盐干预后发生显著变化,并发现口腔细菌模块与认知和生理功能指标之间的一些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或为预防和治疗老年认知和心血管损伤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口腔菌群
心血管
认知功能
衰老
口腔菌群
环境和遗传,谁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更大?
目前对影响口腔微生物群建立的因素尚不清楚。以往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比较研究表明,宿主遗传学在其中起着一定作用。然而,所有的双胞胎都有来自于父母的相同的一部分基因组,所以这个模型对于研究父母-孩子间口腔菌群传递的帮助作用不大。Microbiome发表的研究,通过比较生物学母亲-孩子和养母-孩子的口腔微生物群,发现宿主遗传机制在人类中是普遍共享的,因为遗传亲缘关系对微生物传播的保真度没有影响。相反,日常接触和共享的环境是微生物传播的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独特组合最终形成高度个性化的人类口腔微生物群。
口腔菌群
宿主遗传
菌株水平
人类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病毒组和细菌组特征
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的研究提示,手足口病患儿与健康对照相比,在口腔病毒组学和细菌组学结构上存在差异,或许未来可以用口腔唾液来对手足口病实现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
手足口病
研究论文
儿童
口腔菌群
口腔病毒组
新冠肺炎
张驰宇+张志刚等:新冠患者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动态关联
新冠病毒可感染的细胞分布于呼吸道和消化道,这两个部位也是共生微生物-宿主互作的热点区域。Communications Biology近期发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驰宇、金侠和云南大学张志刚与研究团队的成果,发现新冠患者的咽部和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随着病程发展,两处的共生菌群多样性同步增加。本研究发现的特征菌群和代谢产物,有望用于指示病程发展并指导治疗,也为开发基于菌群干预的新疗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新冠肺炎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