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口腔菌群
文章数:204篇
菌群传播
Nature:1万样本+菌株水平,系统揭示人际间的菌群传播规律
共生菌群对人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因素都可影响菌群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传播和个体的菌群组成,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系统性研究分析。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意大利特伦托大学Nicola Segata团队的研究,对全球不同地区人群的近万个肠道和口腔宏基因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母婴间、同居者间和人群内的菌株传播模式,表明共同生活和长期密切接触是促进人与人之间菌株传播的主要驱动力,而口腔菌的水平传播明显多于肠道菌。作者认为这些发现再次提示,由特定致病共生菌和菌群失调驱动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传统意义上的“非传染性疾病”,是可能通过微生物传播而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传染”的。
菌群传播
肠道菌群
口腔菌群
母婴菌群传递
菌株水平
口腔菌群
Nature Reviews:口腔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综述)
口腔菌群在全身健康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重视。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最近发表的这篇综述文章,总结了口腔菌群失调与多种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后的潜在机制,并讨论了基于口腔菌群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策略。
口腔菌群
心血管
口腔菌群
如何研究口腔微生物组及其分子机制?(综述)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发表的综述,描述了当前口腔生物膜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和技术。基于此,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为什么特定微生物存在于特定生态位,及其如何影响口腔和全身健康。
口腔菌群
分子生态学
综述
口腔菌群
国内团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口腔菌群变化
南京市口腔医院的王翔团队、闫福华团队与上海市同济医院的Zhengqin Ye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口腔癌前病变(OPL)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口腔菌群差异,发现黏膜(而非牙龈菌斑或唾液)样本中的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差异较大。
口腔菌群
口腔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口腔菌群
Nature子刊:史前意大利人口腔菌群演化可能与饮食变化有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牙结石的古DNA用于分析人类遗骸的口腔微生物组,进而提供关于个人饮食的重要信息。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史前意大利76名个体的口腔微生物组,覆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将这些数据与同样在牙结石中发现的微观食物残余以及考古学发现相结合,发现史前狩猎采集人群过渡到农业人群的过程中口腔微生物种类发生了明显改变,且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还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古人可能开始使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方案,植物蛋白摄入量增加使得微生物组发生变化。此外,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红铜时代的样本表现出比之前更差的口腔健康状况。总之,该研究深入揭示了史前欧洲人口与饮食变化相关的古代口腔微生物组的演化,值得关注。
口腔菌群
古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牙结石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通过11项研究(共1695名参与者)的数据,总结了口腔菌群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
口腔菌群
综述
肥胖
儿童炎症性肠炎
炎症性肠炎儿童口腔菌群失调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患有炎症性肠炎的儿童口腔菌群结构紊乱明显;但是这种紊乱在IBD治疗后有显著的改善。本研究为IBD治疗的口腔菌群干预靶点提供了科学的新的视角。
儿童炎症性肠炎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人体菌群
吴金雨+赵方庆+王金锋Cell子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微生态失调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常见的自发性免疫疾病,其主要表征为免疫介导外分泌腺的损伤导致口、眼干燥,同时伴随有疲劳和关节痛等症状。尽管对该疾病的病理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免疫复杂性以及疾病临床异质性,使得其病原学还有待深入的探究。人体的微生态对其免疫调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自发性免疫疾病具有关键的影响。但是目前尚没有针对pSS患者微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近期温州医科大学吴金雨、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中国农业大学王金锋与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针对pSS患者微生态的最新工作,通过对133例pSS患者微生态分析发现其粪便、口腔和阴道菌群紊乱,且菌群变化可能先于pSS症状的出现。羟氯喹治疗可部分恢复菌群组成。这些研究成果为微生态与pSS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体菌群
原发性干燥综合(pSS)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口腔菌群
丁涛+田国宝等:肺部的菌群和健康,与口腔菌群有何关系?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口腔和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和肺有紧密关系。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微生物可能在肺部菌群的塑造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其背后的生态过程和个体异质性目前仍不清楚。Advanced Science最新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丁涛、田国宝团队的研究成果,对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唾液、口咽、鼻腔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样本进行了菌群分析,发现口腔和鼻腔微生物的输入共同塑造了肺部菌群,且口腔菌向肺部的传播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较多的口腔菌进入肺部与肺功能下降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增高相关。这些发现阐述了肺部菌群的外部塑造过程,并表明口腔样本(如唾液)或能用于肺部菌群状态的监测和临床评估。
口腔菌群
肺部菌群
个体异质性
宏基因组测序
细胞因子分析
奈瑟菌科
Nature子刊:口腔中奈瑟菌科的纵向分裂和多细胞进化
口腔中有超过700种细菌,需要不断地经历来自上皮细胞脱落、唾液流动以及口腔清理等因素的扰动,生存挑战巨大。相比人体肠道,对口腔菌群是如何生长和分裂的还知之甚少。近日,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为更好地粘在口腔,奈氏菌科的细菌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繁殖方式,虽然典型杆状物是横向分裂,但一些生活在人体口腔中的奈氏菌科会用其尖端附着在基底上,进行纵向分裂,一旦细胞分裂完成,它们就会相互连接,形成毛毛虫一样的细丝。总之,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细胞进化方式,有助于未来研究细菌是如何学会附着在动物表面生活提供指导,值得关注。
奈瑟菌科
细菌进化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基础研究
非营养性甜味剂
Cell:零卡甜味剂可改变肠道菌群,对血糖造成个体化影响
非营养性甜味剂(NNS)是一类无热量(零卡路里)的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如甜菊糖)和人工合成的(如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一直以来,人们认为NNS是“惰性”的糖替代品,对人体没有影响;然而,动物研究表明,NNS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和下游的血糖反应。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Eran Elinav和Eran Segal团队的研究,通过人体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合小鼠实验,揭示了NNS如何引起个体特异性和菌群依赖性的血糖反应变化,提示需要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来了解NNS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
非营养性甜味剂
肠道菌群
口腔菌群
血液代谢组
高血糖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或与肺癌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发现,肺癌患者的口腔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物种也有增加肺癌患病风险的可能。近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发表最新研究,选取美国3个人群队列约4600多人(1306例肺癌患者和3304名健康人),发现口腔菌群与肺癌密切相关,且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与较低的肺癌风险相关。还鉴定出几个标志性物种,尤其是高丰度的乏养菌属、乳酸杆菌属和链球菌属显著增加了患病风险。总之,口腔菌群与肺癌风险密切相关,尤其对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曾吸烟者。
口腔菌群
肺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前瞻性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通过唾液或可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尤其是在经历战争的退伍人群中发病率更高。近日,以色列研究人员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最新研究,纳入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退伍军人189名采集唾液样本,发现患有PTSD的退伍军人唾液中存在一组特定类型的细菌。总之,该研究有助于强化对PTSD的物理诊断,以便更好制定合理的措施干预或治疗PTSD患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精神类疾病
小儿龋齿
周学东等权威专家共识:小儿龋齿管理
儿童龋齿问题的管理是儿童保健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本共识由我国多家单位的专家联合撰写,总结了目前关于儿童龋齿病因、预测模型、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值得相关领域的专家阅读。
小儿龋齿
其他
口腔菌群
龋齿
牙周炎
上海九院:牙周炎可恶化小鼠的肝纤维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段胜仲团队与宋忠臣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诱导牙周炎+移植牙周炎患者的口腔菌群,可通过促进炎症并改变肝脏菌群,从而恶化肝功能损伤及肝纤维化。
牙周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肝纤维化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与胰腺癌(综述)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治疗和结果存在个体差异。胰腺癌患者的口腔微生物会发生变化,并且在胰腺肿瘤中发现了口腔中常见的病原菌。但对于胰腺癌患者口腔微生物群如何或为什么不同还有很多未知。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一篇综述总结了口腔健康、口腔菌群和胰腺癌之间的已知联系,讨论了人类多样性如何影响口腔菌群的组成,并探索了人类多样性、口腔菌群和胰腺癌发展相互作用背后的潜在机制,加深了人们对口腔菌群与胰腺癌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口腔菌群
菌群与癌症
胰腺癌
疾病防治
口腔菌群
徐振江等:人类唾液菌群的日常动态变化
口腔菌群与口腔和全身的健康存在关联,然而吃饭和刷牙等日常活动对口腔菌群的动态影响,目前仍缺乏研究。南昌大学徐振江团队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Rob Knight团队合作在Genome Research发表论文,通过高频采样,揭示了人唾液菌群的日常动态变化,以及口腔不同部位菌群间的复杂互作。
口腔菌群
唾液菌群
口-肠轴
口腔炎症与IBD的密切关系(观点)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近期发表观点文章,讨论了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IBD)间的潜在关联和机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口-肠轴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
牙周病
炎症性肠病
口腔菌群
Science:“病从口入”——口腔菌群对健康的影响(观点)
在Science最新推出的The systemic microbiome专刊中,Kenya Honda团队发表的这篇观点文章,介绍了目前对口腔菌群的研究和认知,重点关注了口腔菌群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值得学习、品读。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口腔菌群特征
口腔微生物与多种口腔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紧密相关。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他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相关项目的开展,人们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不断深入。鉴于口腔与消化、呼吸和循环系统的联系,口腔菌群的组成不仅与口腔健康有关,还影响全身的系统过程。然而,我们对形成健康口腔菌群组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千余名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西班牙人的口腔菌群特征,有助于发展基于口腔菌群的口腔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个体化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
口腔菌群
年龄
人体微生物组
饮食
硝酸盐摄入或提高成人运动表现
这是发表在Advances in Nutrition的一份工作,作者进行了荟萃分析以探究硝酸盐摄入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有趣的是,硝酸盐摄入确实可以提高运动表现能力,其中富含硝酸盐的甜菜根汁补充和高硝酸盐饮食效果较优,摄入硝酸盐补充剂效果较小。硝酸盐效果与口腔菌群多样性呈反比,与缺氧条件成正比,在2-10分钟的运动中效果最好。但要注意的是,硝酸盐对运动表现的提高效果仍然比较小,且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运动条件(时间、环境和类型)、摄入策略(剂量、时间和来源),人口特征以及口腔菌群多样性。
饮食
运动
硝酸盐
口腔菌群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重磅发现:随着月经周期而动态变化
该女性队列研究发现,阴道菌群结构会随着月经周期和雌二醇水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女性其他部位的菌群(包括唾液、肠道)并没有呈现这样的规律。本研究为未来开展阴道菌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提示,必须考虑采样时所处的月经周期对其影响!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女性
月经周期
口腔菌群
技术驱动
北大陈峰/陈宁综述口腔菌群的标准化研究:从技术驱动到假说驱动
最近的研究不再反复确认口腔和全身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而是聚焦于确定统一的微生物学临床诊断标准,以应对个体差异造成的异质性。本综述中,作者依据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将现有研究分为技术驱动型和假设驱动型。这种划分方法揭示了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基于这一转变,作者提出建立明确的假说可能是解决重大研究挑战的方法。
技术驱动
假设驱动
口腔菌群
宏基因组学
致病机制
口腔菌群
浙江工商大学:过敏患者的口腔菌群和代谢物特征
当前,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其中尤以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表型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免疫学机制,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控带来借鉴和支撑。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傅玲琳教授团队在Allergy上发表一项研究,通过招募患有单致敏和多致敏表型的过敏患者,以“口腔黏膜免疫”为全新切入点,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首次从“微生物群-唾液免疫平衡”角度揭示了不同表型过敏患者的口腔微环境变化以及“宿主-微生物群”的强烈相互作用,证实了多致敏表型与口腔微生态和局部免疫环境的失衡有关。该研究可为过敏性疾病的表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多病态过敏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口腔菌群
过敏
宿主-微生物稳态
细胞因子
菌群-疾病关联性
口腔菌群
人口腔菌群中编码羊毛硫抗生素链球菌是肝脏疾病的潜在风险因子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进行了一项宏基因组关联研究,以分析羊毛硫抗生素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A2 簇中编码羊毛硫抗生素的链球菌是肝脏疾病的潜在毒素,并且细菌从口腔转移到肠道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作者表达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使用小鼠模型进行验证,以证明羊毛硫抗生素对健康的影响。
口腔菌群
羊毛硫抗生素
链球菌
肝脏疾病
肠道菌群
口腔菌群
港中大:健康中国人口腔微生物群的跨界互作
香港中文大学陈基湘、陈子桂及团队近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纳入中国健康成年人队列,研究其口腔细菌、真菌菌群及其互作。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口腔细菌
口腔真菌
细菌-真菌互作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口腔菌群失调或促头颈癌
Oncoge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口腔菌群差异,并在HNSCC小鼠模型中发现,抗生素去除菌群可抑制肿瘤的发展,而移植失调的菌群可促进肿瘤的发展。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通过影响免疫细胞与骨细胞互作
共生微生物对骨骼稳态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特异性微生物群落对骨免疫反应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在JCI insight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腔菌群激活了一组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反过来又会影响破骨细胞。进一步动物实验发现使用杀菌漱口水来消耗健康的口腔菌群,可有效缓解自然发生的骨质流失,维持牙槽骨稳态,表明口腔菌群和牙槽骨丢失间有直接联系。未来仍需要深入挖掘哪些特定的物种真正导致了自然发生的牙槽骨流失。
口腔菌群
骨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骨骼代谢
口腔菌群
婴儿喂养方式影响口腔菌群
本研究通过婴儿及其母亲口腔菌群的检测,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受喂养方式的影响。鉴于儿童期口腔菌群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寻儿童健康的干预靶点提供了依据。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口腔菌群
白色念珠菌如何促进口腔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相关。来自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深入揭示了口腔白色念珠菌在体外及体内促进OSCC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口腔菌群
白色念珠菌
口腔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