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生物标志物
文章数:166篇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大肠癌中的肠道真菌群特征和促癌真菌
真菌菌群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结直肠癌 (CRC) 中的作用未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研究,通过对454个CRC、350个腺癌以及525个健康人粪便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在结直肠肿瘤发生阶段,肠道中真菌菌群失调以及病原真菌Aspergillus rambellii富集。这项研究表明粪便真菌也可作为诊断CRC的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
肠道真菌组
生物标志物
帕金森病
肠道菌群或可用于预测早期帕金森病的进展
NPJ Parkinson's diseas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165名帕金森病患者中,基于肠道菌群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2年内的疾病进展,其中,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减少及粘蛋白降解菌的增加可预测更快的疾病进展。
帕金森病
肠-脑轴
生物标志物
研究论文
短链脂肪酸产生菌
克罗恩病
抗GM-CSF自身抗体可预测克罗恩病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确诊数年前,体内即可检测到抗GM-CSF自身抗体,后者可识别GM-CSF的转录后糖基化修饰。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纵向队列研究
GM-CSF
自身抗体
结直肠癌诊断
国内团队:利用尿蛋白进行结直肠癌的诊断及转移鉴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赵晓航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孙伟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鉴定出了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特定尿蛋白特征:结合尿蛋白特征与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可显著提升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结合尿蛋白特征与血清癌胚抗原,可显著提升结直肠癌转移的检测敏感性。
结直肠癌诊断
尿蛋白
结直肠癌
生物标志物
研究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UC)
肠道菌群可预测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程度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起着核心作用,可能决定预后和疾病进展。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活动期/非活动期UC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准确对UC进行预测和分组,表明肠道菌群特征可以用作监测和预测UC的无创性标记。
溃疡性结肠炎(UC)
肠道菌群
生物标志物
机器学习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组成或可预测2型糖尿病风险
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5572名芬兰成年人进行约15年的随访后发现,基线时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未来的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并鉴定出了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的4个菌种。
2型糖尿病
研究论文
生物标志物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肝转移
国内团队:大肠癌肝转移的新分子机制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导致结直肠癌(CRC)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是由CRC细胞与肝脏中的肿瘤微环境(TME)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然而,肿瘤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miRNA与CRLM中的TME之间串扰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大卫和李心翔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度转移的CRC细胞释放富含miR-181a-5p的EVs,通过调节CRC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之间的相互作用和TME的重塑促进肝转移。这些发现确定了一种新的CRLM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一种预测由CRC引起的继发性肝癌风险的新策略。
结直肠癌肝转移
miRNA
miR-181a-5p
胞外囊泡
生物标志物
IBD
POCT用于IBD患者的非侵入性监测(综述)
在对IBD患者进行早期风险分层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测,以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应答,并在肠道损伤发生前及时调整治疗方式。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讨论了如何利用粪便钙卫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及肠道超声,对IBD患者进行非侵入性的及时监测(POCT)及家庭检测。
IBD
综述
POCT
钙卫蛋白
C-反应蛋白(CRP)
结直肠癌
张家超团队:大肠癌的肠道噬菌体标志物
在结直肠癌(CRC)的微生物组标志物研究中,噬菌体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海南大学的张家超团队近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报道了5个潜在的CRC噬菌体标志物,可较好的区分CRC与对照人群,为基于微生物组的CRC诊断和噬菌体疗法带来了新启示。
结直肠癌
肠道噬菌体
肠道微生物组
生物标志物
饮食模式
基于膳食生物标志物的地中海饮食评估,更好揭示老年人饮食与死亡风险的关联
近期发表于BMC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发现基于膳食生物标志物评分评估的地中海饮食依从性越高,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越低。因此,膳食生物标志物可弥补膳食问卷所作的膳食摄入评估的不准确性,膳食生物标志物的测量可能有助于指导老年人的个性化饮食。注:选择的膳食生物标志物为尿总多酚和白藜芦醇代谢物,血浆类胡萝卜素、硒、维生素 B12、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以及单不饱和/饱和脂肪酸比率。
饮食模式
生物标志物
地中海饮食
老年人
死亡风险
双酚A
安徽医科大学:脂代谢失调或介导双酚A暴露与大肠癌的关联
先前的研究中报道了双酚A与某些肿瘤的关联,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安徽医科大学的沈彤团队与黄以超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尿液双酚A水平显著升高,而脂代谢失调可能介导了双酚A暴露与结直肠癌的关联。
双酚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筛查
中山大学:基于粪便的进展期腺瘤及大肠癌检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贾卫华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及筛查队列研究,将ITGA4的DNA甲基化、具核梭杆菌(Fn)及厌氧消化链球菌(Pa)与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相结合,相比于单独的FIT,可更好地从健康人中鉴别出结直肠癌患者及进展期腺瘤患者。
结直肠癌筛查
研究论文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生物标志物
新冠病毒
肠道菌群影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吗?(观点)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Opinion,讨论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调节宿主的炎症状态,从而影响新冠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及新冠肺炎的结局。
新冠病毒
其他
生物标志物
食物过敏
巨人的肩膀:食物过敏与生物标志物研究(综述)
本综述总结了目前现有的证据,指出与食物过敏可能相关的遗传、表观遗传、饮食和微生物方面的生物标志物。但是这些亟需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同时,作者指出,设计复杂的营养干预研究将为研究人员得到高质量、可靠和可重复的证据提供可能,但也是一项挑战。这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食物过敏
生物标志物
危险因素
微生物组
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粪便毒素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严重结局及复发相关
粪便毒素浓度可能影响艰难梭菌感染(CDI)的严重程度及结局。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单分子技术对CDI患者基线时的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浓度进行超灵敏定量检测,发现更高的粪便毒素浓度与严重疾病程度、严重结局及复发相关。
艰难梭菌感染
研究论文
艰难梭菌毒素A
艰难梭菌毒素B
艰难梭菌毒素
溃疡性结肠炎
局限性溃疡性结肠炎蔓延的预测标志物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局限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同部位的结肠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出部分基因与疾病蔓延相关,或可作为预测疾病蔓延的生物标志物。
溃疡性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标志物
菌群-免疫互作
中山三院:阿达木单抗治疗恢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肠道菌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古洁若团队与金瓯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30名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24名健康对照中发现,接受6个月的阿达木单抗治疗后,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及组成均趋近于健康对照。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或可作为阿达木单抗治疗AS患者的疗效评估标志物。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阿达木单抗
强直性脊柱炎
2型糖尿病
国内团队: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细菌特征
厦门大学张帮周、肖传兴、陈章然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侯凯健与研究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7项研究的数据,对比鉴定了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并基于2型糖尿病相关OTU或菌属区分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同时探索了2型糖尿病相关菌属与益生菌的关联。
2型糖尿病
荟萃分析
生物标志物
精神分裂症
宋学勤+胡少华:肠道菌群或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利培酮治疗的应答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宋学勤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少华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差异,并发现治疗前的特定菌属丰度与患者对利培酮治疗的应答显著相关。
精神分裂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标志物
肠-脑轴
microRNA
Nature子刊:7个特定miRNA可预测大肠癌风险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选取了7个miRNA作为预测结直肠癌的生物标志物,相比于环境风险评分及多基因风险评分,miRNA可更准确地预测多年后的结直肠癌风险。
microRN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队列研究
生物标志物
microRNA
粪便miRNA谱可反映饮食和肠道菌群模式
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120名健康受试者的粪便miRNA进行分析,并收集饮食记录,发现miRNA谱与饮食模式(严格素食、素食或杂食)、营养摄入量及肠道菌群组成相关,尤其是部分脂代谢相关miRNA,提示脂质可能作为宿主-菌群互作及相关表观遗传变化的驱动因素。
microRN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标志物
队列研究
自闭症谱系障碍
国内团队: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变化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团队与香港理工大学的Ruth Chan团队在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与发育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
自闭症谱系障碍
生物标志物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炎症性肠病
Cell子刊:菌群如何影响IBD生物疗法应答
生物制剂(如抗细胞因子和抗整合素制剂)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但患者应答存在个体差异,目前仍缺乏预测治疗效果的标志物。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一项多组学前瞻性研究,鉴定了可以预测IBD患者进行抗细胞因子或抗整合素治疗疗效的粪便宏基因组学、血清的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标志物,并揭示了其背后可能的菌群机制,表明菌群的胆汁酸代谢功能可能影响抗细胞因子治疗的效果。
炎症性肠病
多组学
肠道菌群
生物标志物
治疗应答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蛋白的变化或能预测溃疡性结肠炎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在确诊前数年,体内的部分炎症相关蛋白即显著上调,这些蛋白可较准确地区分出未经治疗的UC患者,且在UC高风险个体中也有所上调。
溃疡性结肠炎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生物标志物
炎症标志物
克罗恩病
抗菌群抗体应答或可预测克罗恩病发病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384名克罗恩病患者的无症状直系亲属中发现,基线时针对菌群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应答与随后发展出克罗恩病的风险增加相关,且这种关联独立于肠道屏障功能、炎症标志物及遗传风险。
克罗恩病
生物标志物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队列研究
帕金森病
国内团队:帕金森病患者的菌群相关表位变化
广东省中医院的李卓和雒晓东、香港中文大学的路钢和潘伟生及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鉴定了69名帕金森病(PD)患者与244名对照的菌群相关表位差异,发现这些表位差异可能与免疫应答异常、谷氨酸及丙酮酸代谢异常相关。
帕金森病
研究论文
肠-脑轴
队列研究
厚壁菌门
维生素D
维多珠单抗治疗IBD无效?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
体外实验表明,维生素D可下调肠道免疫细胞的α4β7整合素的表达。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IBD患者中发现,较高的血清25(OH)D水平与外周及肠道免疫细胞中的α4β7整合素表达降低相关,而维生素D受体的粘膜表达也与α4β7整合素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另外,较低的25(OH)D水平与IBD患者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的诱导期无应答及维持治疗失败相关。
维生素D
维多珠单抗
α4β7整合素
研究论文
IBD
溃疡性结肠炎
Nature子刊:粪便蛋白标志物或可预测溃结病程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基于适配体筛选,鉴定出了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患者中显著升高的20种粪便蛋白标志物,并基于ELISA确认了其中的13种。另外,在50名UC患者组成的纵向队列(4个时间点)中,几种特定的粪便蛋白标志物与患者的疾病评分及临床缓解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
研究论文
生物标志物
基础研究
粪便蛋白
循环细菌DNA
血液细菌特征变化与减肥手术后的减重和代谢缓解相关
Genom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48名接受减肥手术的患者的血液细菌DNA进行分析,发现血液细菌特征与术前的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相关,且减肥手术后的代谢改善及体重降低与血液细菌特征的变化相关。
循环细菌DNA
2型糖尿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队列研究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生前的肠道菌群变化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462名非2型糖尿病受试者进行多年随访后,鉴定出了与随后发展出2型糖尿病相关的菌群特征。基于菌群特征与临床指标,可准确地区分发展出2型糖尿病的受试者(AUC=0.946)。
2型糖尿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