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结肠癌
文章数:108篇
人工智能
JAMA子刊:基于CT影像的AI辅助结肠癌诊断
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纳入267名急性憩室炎(AD)患者及318名结肠癌(CC)患者,基于CT影像开发深度学习算法,可提高阅片医生从AD中鉴别CC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
人工智能
结肠癌
研究论文
急性憩室炎
AI辅助诊断
炎症标志物
JAMA子刊:近1500名患者数据研究炎症标志物与 III 期结肠癌相关性
文章基于2010.6-2015.11共1494名患者跟踪近6年的临床数据,探究炎症标志物与3期结肠癌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炎症最高五分位数人群与癌症的复发、死亡有关;但炎症标志物似乎与生存案例无明显相关。
炎症标志物
结肠癌
结肠癌术前化疗
术前化疗可改善局部晚期结肠癌手术效果及预后
术前化疗可改善局部晚期结肠癌手术效果及预后
结肠癌术前化疗
研究论文
随机对照试验
结肠癌
术前化疗
结肠炎
Nature子刊:用癌症早期的基因组突变进行肠癌早筛
炎症促进癌症发生,如炎症性肠病患者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目前认为基因变化可能是这种现象的基础。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利用结肠炎相关癌症患者的样本分析了其临床特征和基因组特征等改变,发现TP53改变是结肠炎相关癌症的早期和高发事件,而Wnt通路的改变并不常见。并利用小鼠模型和患者的多个不典型增生病变部位进行测序也得到一致结论。该发现表明,炎症背景下发生的肿瘤性病变在肿瘤发生的早期经历了与Wnt激活无关的谱系突变,识别这些突变或可为肿瘤的早期检测提供新方法。
结肠炎
结肠癌
基因组分析
结肠炎相关癌症
基因突变
结肠癌
Cell子刊:非伤寒沙门氏菌反复感染增加大肠癌风险
肠道沙门氏菌有2500多种不同的血清型,伤寒血清型可引发严重的伤寒(副伤寒)。非伤寒沙门氏菌(NTS)血清型可引发人的肠胃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食源性传播很常见,并与结肠癌风险增加有关。沙门氏菌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多种效应蛋白可影响宿主的MAPK、AKT、Wnt等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癌变。但由于被诊断的NTS感染仅占人群感染的一小部分,目前缺少NTS感染,尤其是反复感染对结肠癌风险影响的研究。Cell Reports Medicine近日发表的最新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性血清学研究证明荷兰人群中NTS暴露程度与结肠癌风险呈正相关,并通过细胞及小鼠实验揭示了NTS感染促进细胞转化和加速肿瘤生长的现象。本研究进一步强调了致病菌感染对结肠癌发展的贡献,提出或可针对NTS暴露的人群进行肠癌筛查或随访。
结肠癌
研究论文
致病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氏菌
结肠癌
北大一院:减少含硫氨基酸摄入,或可增强结肠癌免疫治疗
部分结肠癌患者不能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中获益,可能与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有关。靶向肿瘤微环境中独特的代谢物或是破解免疫抑制的潜在途径。肠上皮细胞和肠道微生物都可以利用饮食中的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H2S),而此前有研究表明,H2S与肠道炎症、结肠癌化疗耐药等相关,高硫微生物饮食评分也与早发型结肠腺瘤与结肠癌的风险有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善稳团队近日于Cancer Research发表研究文章,揭示了H2S参与形成结肠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发现含硫氨基酸限制饮食可以作为增强结肠癌免疫疗法效果的潜在饮食方法。
结肠癌
研究论文
硫化氢
肿瘤微环境(TME)
免疫治疗
结肠癌
北京大学Nature子刊:RIG-I突变体通过激活circRIG-I信号增强癌症相关炎症
与病原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不同,非特异的炎症病变可导致肿瘤发生和进展。临床研究也表明,慢性炎症与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双链病毒RNA,参与宿主先天免疫,也与肠道炎症与癌症有关,但机制尚不明确。近日,北京大学吕丹、尹玉新、邓旭亮及张学慧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在结肠癌患者中发现了RIG-I基因的种系移码突变,并阐明了该突变通过形成环状RNA circRIG-I进而增强肠上皮细胞的I性干扰素反应而加剧肠道炎症损伤的机制。
结肠癌
研究论文
肿瘤免疫
RIG-I
IFN-I
胆汁酸代谢
厚壁菌门中一种新型胆汁酸还原酶
肝脏中胆汁酸合成是机体排出多余胆固醇的主要途径,且胆汁酸在小肠脂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胆汁酸部分在肠道中在吸收,重新回到肝脏中,而有部分胆汁酸则进入大肠,最终被排出体外。在大肠中,各种不同的肠道菌群均可以把胆汁酸进行生物转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次生代谢物。这些次生代谢物可以作为多种信号分子,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肠中胆汁酸代谢依赖于胆酸盐水解酶以及胆汁酸诱导(bai)操纵子的调控,此前对L. scindens中的bai基因研究较为深入。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厚壁菌门也具有bai基因,可能参与形成脱氧胆酸(DCA)和石胆酸(LCA)异构体,但对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Gut Microbes的研究成果发现baiP和baiJ两个基因均编码一种新型3-oxo-Δ -5ɑ胆汁酸还原酶,在厚壁菌门特异性分布,参与A/B反式扁平胆汁酸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进一步研究发现baiP和baiJ与结肠癌发生相关。
胆汁酸代谢
baiP
胆汁酸次生异构代谢产物
胆汁酸5-ɑ还原酶
厚壁菌门
结肠癌
Lancet子刊:利用组织病理学信息,绘制结肠癌的分子空间图谱
研究显示,基于深度学习构建模型,能够直接从结肠癌的组织病理学图像中预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遗传驱动突变,但这些研究都只是单独分析图像信息,而忽略了组织切片之间的空间关联的重要性。Lancet Digital Health近期发表的文章,开发出肿瘤的空间感知图神经网络,能够预测结肠癌的分子图谱分布,并可推广到直肠癌。该方法可用于推断多尺度分子生物标志物的预后价值,并确定结肠癌患者的靶向治疗。
结肠癌
组织病理学
分子图谱
回顾性队列研究
精神疾病
JAMA子刊:精神疾病延缓了结肠癌患者的确诊
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了近4000名结肠癌患者的数据后发现,对于确诊前患有精神疾病(MHM)的患者,确诊前2年内记录风险症状或征兆的比例更低,且在记录风险症状或征兆后,确诊结肠癌前所需的时长更长。
精神疾病
研究论文
结肠癌
前瞻性队列研究
辅助化疗
JAMA子刊:相比于临床试验,真实世界中的结肠癌患者的辅助化疗累积剂量降低
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中的辅助化疗完成及依从性可能有所差异。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III期结肠癌患者中,相比于临床试验,真实世界中的相对剂量强度及纵向累积剂量均显著降低,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疗程后期。
辅助化疗
奥沙利铂
结肠癌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
武汉大学:靶向肿瘤部位细菌或可实施精准治疗?
经过多年发展,独特的肿瘤环境已被用于指导各种抗肿瘤药物递送策略以实现肿瘤精准治疗。近日,武汉大学张先正及团队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基于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细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利用脂磷壁酸抗体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设计了细菌靶向的载药纳米颗粒(LTA MSN),通过静脉注射细菌靶向纳米颗粒,在结肠癌、肺癌和乳腺癌小鼠中发现LTA-MSN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能力。总之,这种以细菌为导向的肿瘤靶向策略可能为未来肿瘤精准治疗和差异化药物递送提供新思路。
药物递送系统
肿瘤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共轭化学法
结肠癌
西南大学团队:新型口服纳米药物用于结肠癌靶向性治疗
口服纳米药物由于缺乏对内部肿瘤的特异性渗透、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以及抗肿瘤免疫的激活,严重影响其治疗结肠癌的疗效。西南大学的肖波和Duan Lian合作在Small发表文章,通过将线粒体声敏化剂加载到介孔通道中,使用丝素和硫酸软骨素对其表面进行有序的双重功能化,构建出过氧化氢(H2O2)/超声波(US)驱动的介孔氧化锰(MnOx)基纳米马达,可有效穿越粘液和穿透肿瘤。与免疫抑制剂联用,有效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可用于结肠癌的高效协同治疗。
结肠癌
纳米药物
穿透肿瘤
结肠癌
石汉平+孙强+周福祥:代谢亚型或可指导结肠癌是否可用生酮饮食治疗
尽管靶向癌症代谢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但临床成功取决于准确的分子和代谢亚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石汉平、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孙强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周福祥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与生酮饮食(KD)治疗结肠癌相关的两种代谢亚型,发现代谢亚型能够指导结直肠是否能接受KD治疗,揭示出靶向突变型p53和KD治疗协同抑制肿瘤生长。
结肠癌
生酮饮食
代谢亚型
结肠癌
Nature:细胞-基质界面调节人结肠癌干细胞的休眠
Nature近期发表的文章,开发出一个活体遗传谱系追踪系统,可对异种移植的人结直肠癌类器官中的单个细胞进行纵向追踪,发现化疗前就已经存在处于休眠状态的LGR5+p27+细胞,其在化疗期间持续存在。LGR5+p27+细胞上调COL17A1,敲除COL17A1则失去休眠亚群,即细胞-基质界面在维持休眠具有重要作用。
结肠癌
肿瘤干细胞(CSCs)
休眠状态
细胞-基质
辅助治疗
CAPOX方案用于II/III期结肠癌辅助治疗,奥沙利铂的治疗时长可缩短至3个月
在结肠癌的辅助治疗中,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病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接受辅助治疗的II/III期结肠癌患者中,相比于6个月的奥沙利铂治疗,3个月的奥沙利铂治疗可显著降低神经病变发生率;且在接受CAPOX方案辅助治疗的III期结肠癌患者中,与6个月的奥沙利铂治疗相比,3个月的奥沙利铂治疗的3年无病生存期非劣。
辅助治疗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奥沙利铂
氟嘧啶
结肠癌
NEJM:ctDNA可用于指示II期结肠癌是否需要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在II期结肠癌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术后如果存在循环肿瘤DNA(ctDNA)预示着复发风险高,而缺乏ctDNA则预示着复发风险低。那么,ctDNA阳性患者辅助化疗是否受益,尚不清楚。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近期发表了一项临床数据,发现利用ctDNA来判断II期结肠癌治疗是否使用辅助化疗,可减少辅助化疗的使用,但不影响无复发生存率。
结肠癌
ctDNA
辅助化疗
结肠癌
poly(I:C)或可用于预防富含间质结肠癌的复发
富含间质的肿瘤是II/III期结肠癌(CC)的一个预后较差的亚型,复发率高,对标准辅助化疗的反应有限。其中富含间质的结肠癌中TGF-β信号升高。Gut近期发表的文章,对TGF-β高、预后差、富含间质的结肠癌的复发进行探究,发现STAT1介导的抗原处理和病毒响应信号或是可用于治疗的八点,可被TLR3激动剂poly(I:C)靶向激活。
结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poly(I:C)
肿瘤基质
结肠炎症
浙江大学:肠上皮中STIM1缺失或减少结肠炎症和肿瘤发生
STIM1是SOCE(储存操作的钙离子进入)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促进结直肠癌和T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而肠上皮细胞的STIM1是否参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过程尚不清楚。浙江大学的韩卫东团队在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文章,发现结肠炎中,肠上皮中STIM1缺失通过缓解杯状细胞的内质网应激,维持黏液层的完整,从而控制共生菌对肠上皮的刺激。即STIM1是维持肠道屏障的重要调控因子,是IBD治疗的潜在靶点。
结肠炎症
结肠癌
STIM1
杯状细胞
黏液层
结肠癌
国内团队:血小板RNA用于预测结肠癌
肿瘤组织样本的分子分析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癌症分类方法。局部组织活检需要手术从肿瘤样本取样切片,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不能频繁进行。因此基于血液的“液体活检”渐渐取代创伤性的组织活检,被搬上了癌症诊断的舞台。肿瘤血小板(Tumor-educated platelets,TEPs)检测可以成为基于血液的癌症诊断方法。肿瘤细胞能将(突变的)RNA转入血小板中。TEPs可以检测出血小板所含的肿瘤源性RNA生物标志物,这使其成为具有潜在的癌症诊断功能的诊断方法。然而,TEPs的RNA谱在检测早期结直肠癌(CRC)和非癌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尚未得到研究。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王琳和王征等人发表在Genome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基于CRC患者和非CRC患者(包括健康者和其他类型结肠疾病)TEPs的RNA谱建立均有准确预测功能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于鉴别早期大肠癌和非癌症疾病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不过仍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以验证其临床相关性。
结肠癌
疾病诊断
机器学习
转录组RNA-seq
有氧运动
运动降低结肠癌风险的潜在机制
运动与原发及复发结肠癌风险降低相关,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急性有氧运动后的血清中,IL-6水平上升,并通过减少DNA损伤,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有氧运动
结肠癌
IL-6
DNA损伤
研究论文
结肠癌
源自结肠癌的具核梭杆菌亚种未直接促进小鼠肿瘤发生
具核梭杆菌(Fn)在部分结肠癌患者中富集,但其是直接促进肿瘤形成、调节粘膜免疫反应,还是仅仅在肿瘤微环境中定植,还需要更多研究。不过研究这些问题目前缺少一个可靠方便的动物模型。mBio近期发表的文章,建立了实现Fn稳定定植的小鼠模型,探究了临床结肠癌分离出的Fn亚种的促炎能力和致瘤潜能,结果表明,不同亚种没有在小鼠中促进肿瘤发生,提示Fn定植和促肿瘤的作用可能存在宿主差异,或是需要与其他微生物协作才能促进肿瘤。
结肠癌
具核梭杆菌
炎症
结肠癌
饮食和生活方式或可用于预估结肠癌的复发和死亡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结肠癌的复发和死亡。本文利用一项III期结肠癌辅助化疗队列(CALGB 89803),建立多变量COX回归评估附加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建立DFS和总生存预测模型,发现:加入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III期结肠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结肠癌
预后预测
饮食
生活方式
益生菌
哈尔滨医科大学:益生菌抗结直肠癌作用的新机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及其培养物具有抗结肠癌作用,但副干酪乳杆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LpEVs)在抗结肠癌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凤民和房勇团队发表在Microbiological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表明,LpEVs可通过PDK1/AKT/Bcl-2信号通路在体内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这项研究不仅为益生菌的抗肿瘤作用提供了新的机制,而且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益生菌
胞外囊泡
细胞凋亡
副干酪乳杆菌PC-H1
结肠癌
结肠癌
Science子刊:靶向肌酸转运体SLC6A8可抑制结肠癌进展
肌酸代谢被证明对结肠癌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抑制肌酸转运体SLC6A8活性,可干扰肌酸代谢,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与5-FU和DHODH抑制剂具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首次证明了肌酸代谢在肿瘤学中的临床前和人体药效学活性,揭示了一个关键的治疗靶点。
结肠癌
肌酸转运体
结肠癌
许风国+张尊建+储卫华:普雷沃菌或导致结肠癌患者对FOLFOX无响应
FOLFOX是5-FU、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的组合,是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然而,只有30-50%的患者可以从FOLFOX治疗中获益。中国药科大学的许风国、张尊建和储卫华与团队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文章,Prevotella和3-Oxo可以促进结肠癌的恶性进展,逆转FOLFOX的抗癌作用,且其可能是FOLFOX个体化疗效差异的原因。然而,这一结论需要在无菌小鼠上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
结肠癌
普雷沃菌
FOLFOX
结肠癌
KRAS或BRAF突变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9项临床3期试验(超过1万名II/III期结肠癌患者)的数据后发现,KRAS突变或BRAF突变与结肠癌患者的较差预后(更短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相关。
结肠癌
荟萃分析
KRAS突变
BRAF突变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结肠癌
短期细菌感染也可促肠癌?一种新的基因毒素是“祸首”
与持续性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低度炎症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然而,暂时性和自限性感染对细菌性结肠肿瘤发生的影响尚不清楚。Cancer Discov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在粘附/脱落(A/E)病原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T3SS依赖性基因毒素UshA,它具有直接的DNA消化活性,并在小鼠中导致细菌加速结肠肿瘤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A/E病原体的急性和非侵入性感染对结肠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肠癌
基因毒素
细菌感染
结肠癌
JAMA子刊:肥胖及炎症与较差的结肠癌预后相关
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及少肌症)与较差的结肠癌预后相关。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在28名结肠癌患者中发现,肥胖(低骨骼肌区域、高内脏脂肪/总脂肪比值)与较差的结肠癌预后(更高的复发率及死亡率)相关;而相比于未复发患者,复发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结肠癌
研究论文
回顾性队列研究
身体组成
侵袭性病原体
侵袭性病原体如何促进结肠癌的发生?
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失调导致癌变的关键时期和详细机制仍然知之甚少。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的文章,探究了毒性病原体和上皮防御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在结肠组织中能够观察到一种独特的抗菌转录组谱,它与癌症开始期间粪便中微生物群组成、毒力的暂时改变相关。侵袭性大肠杆菌通过操纵上皮细胞的抗菌反应,在特定时期促进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提示,监测肠道微生物群和抗菌模式,可能有助于确定针对细菌的精准医学干预的机会窗口。
侵袭性病原体
结肠癌
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