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啮齿动物(小鼠)
文章数:580篇
菌群-免疫互作
IgM相关肠道细菌可能促进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展
Diabetologi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id敲除小鼠(只产生IgM抗体)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失调,导致在喂食高脂饮食后的肥胖及糖耐量受损更加严重,且内脏脂肪组织及粘膜淋巴结中的炎症水平增加,而补充IgG可改善肥胖表型并增加脂肪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也可观察到IgM结合的肠道菌群增加。该研究结果提示,IgM结合的肠道细菌可能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IgM
抗生素
Cell子刊:抗生素暴露抑制抗真菌免疫应答,导致真菌感染风险增加
抗生素是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可通过菌群依赖性方式抑制小鼠肠道Th17细胞的增殖及RORγt表达,以降低IL-17A及GM-CSF介导的肠道抗真菌免疫应答,并促进肠道细菌易位,从而增加真菌与细菌共感染的风险。在住院患者中,也可观察到广谱抗生素暴露与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及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抗生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噬菌体疗法
南京农业大学:抗细菌感染,噬菌体或优于抗生素?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O157:H7血清型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且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比例不断增加。南京农业大学的汤芳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STEC O157:H7 EDL933感染的小鼠模型中,相比于抗生素(恩诺沙星),噬菌体鸡尾酒的疗效相似(生存率90% vs. 100%),且可更好地促进小鼠感染后的恢复。
噬菌体疗法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
菌群-免疫互作
柔嫩梭菌群诱导的CD4+ CD8α+ Treg在肠道炎症中起保护作用
柔嫩梭菌群具有抗炎作用,在IBD患者中减少。在人结肠固有层中含有一群CD4+/CD8α+ 调节性T细胞(DP8α Treg),在IBD患者中也有所减少。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HLA人源化小鼠中发现,柔嫩梭菌群+DP8α Treg(而非单独的DP8α Treg)可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在IBD患者中,可观察到DP8α Treg与疾病活动度的负相关。在健康人及回肠克罗恩病患者中,DP8α Treg与柔嫩梭菌群呈正相关。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调节性T细胞
CD4+/CD8α+ 调节性T细胞
饲养密度
Cell子刊:研究小鼠肠道菌群,饲养密度仍需慎重考虑?
通过小鼠研究评估微生物组内的差异对于了解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易感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小鼠同笼效应的食粪行为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微生物组的治疗效果。虽然单独饲养的老鼠会完全消除同笼效应,但老鼠是群居动物,动物福利方面的考虑排除了单独饲养老鼠的可能性,除非有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近日,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发表了最新研究,通过降低小鼠饲养密度(2、4只/笼)来探究抗生素(恩诺沙星、广谱抗生素)对菌群效应的影响,进而评估笼内/间的菌群丰富性及多样性,发现降低饲养密度可减少同笼效应,提高检测肠道菌群治疗效果的统计能力。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动物实验设计提供了新指导和见解,值得相关人员尝试。
饲养密度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统计功效
水凝胶
瑞金医院:新型蛋白水凝胶或可用于IBD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崔文国团队、王正廷团队与Lei Wang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交联了BSA及肝素的新型蛋白水凝胶,在结肠炎小鼠中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微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并增强修复因子以改善粘膜愈合,从而缓解结肠炎。
水凝胶
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微血栓形成
Zbtb20
Science子刊:肠道特有的调节型T细胞——Zbtbt20 Treg细胞
BTB- ZF是一类有49个成员的转录因子,该家族转录因子N端具有蛋白-蛋白互作结构域,C端有Zn指DNA结合结构域。目前研究显示,该家族蛋白均参与调控不同免疫细胞的分化,提示BTB- ZF可以用于发现和鉴定不同的免疫细胞类群。近期一篇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Immuology上的研究工作发现,BTB- ZF成员之一Zbtbt20,主要在一类表达FoxP3的调节T(Treg)细胞中表达,Zbtbt20和FoxP3阳性的Treg细胞与传统的Treg细胞不同,该类型Treg细胞组成型表达IL-10,初级激活时会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因子;该类型Treg细胞且主要存在于肠道中,参与肠道的炎症调控,而该类群细胞的缺失会导致肠道炎症易感。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新的调控肠道稳态的Treg细胞类群,对肠道免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Zbtb20
Treg
组成行表达IL-10
肠道富集
胸腺淋巴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促进肠道NK及Th1细胞的骨归巢,以抑制黑色素瘤骨转移
黑色素瘤常发生骨转移。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发现,肠道NK细胞及Th1细胞向黑色素瘤骨转移部位的归巢依赖于肠道菌群的存在,而抗生素处理可抑制肠道NK细胞及Th1细胞的骨归巢并促进肿瘤的骨内生长,提示使用抗生素可能对黑色素瘤患者产生不利的临床结果。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黑色素瘤
CASPASE-8
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Caspase-8维持肠道稳态
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内皮细胞缺失Caspase-8后可导致小鼠的小肠出血及炎症。机制上,淋巴管(而非血管)内皮细胞缺失Caspase-8通过MLKL依赖性方式诱导坏死性凋亡,从而增加肠道血管通透性,但不影响其它器官。另外,肠道菌群对于Caspase-8缺失介导的肠道炎症是必需的。
CASPASE-8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内皮细胞
饮食-免疫互作
血管活性肠肽介导进食后的肠道免疫应答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肠道中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及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高表达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在进食后,肠道神经系统表达的VIP可与IL-33或IL-23协同作用,促进肠道ILC活化,从而增强对肠道寄生虫及致病菌感染的抗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进食期间,肠道的神经-免疫互作可增强先天性免疫应答,以面对食物摄入带来的潜在外来威胁。
饮食-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血管活性肠肽
工程菌
山东大学:工程菌治疗小鼠的高尿酸血症
山东大学的夏永振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表达尿酸代谢相关的酶及转运蛋白,构建大肠杆菌Nissle 1917工程菌株,可在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中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工程菌
高尿酸血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增强P53突变大肠癌化疗疗效的新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宋咏梅团队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王贵英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P53诱导结直肠癌的化疗耐药性的新机制:P53突变可通过上调miR-34a以增加LRPPRC的表达,后者可通过稳定MDR1的mRNA以增强MDR1的蛋白表达,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耐药性。靶向抑制LRPPRC可在细胞系及小鼠体内增强5FU对结直肠癌的疗效。另外,在接受5FU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LRPPRC的高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相关。该研究提示,靶向miR-34a/LRPPRC/MDR1轴,或可增强P53突变结直肠癌的化疗疗效。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miR-34a
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中的脂肪混合物可改善小鼠结肠炎
地中海饮食(MD)中含有约40%的脂肪,这些脂肪混合物(包括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等含量的饱和脂肪酸、2:1的n-6及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否有益尚未明确。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粘蛋白缺陷(Muc2-/-)小鼠中,相比于玉米油(富含n-6多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及乳脂(富含饱和脂肪酸),MD脂肪混合物可缓解Muc2-/-小鼠的结肠炎,降低结肠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糖代谢指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调节肠道菌群。
地中海饮食
粘蛋白MUC2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VI型分泌系统(T6SS)
Cell子刊:T6SS可用于抑制肠道病原菌感染
VI型分泌系统(T6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是现在细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分泌系统可将多种效应蛋白投递至胞外环境、其它细菌或者宿主细胞内,在细菌抗胁迫、菌间竞争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VI型分泌系统在病原菌感染宿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的一篇论文,通过研究小鼠特有病原菌,鼠柠檬酸杆菌中的两个基因簇编码的两个T6SS,发现其并非此前报道的不具有活性,相反它们对鼠柠檬酸杆菌在小鼠肠道定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6SS-1直接靶向小鼠肠道共生大肠杆菌Mt1B1而实现竞争性定植,而大肠杆菌Mt1B1也通过其T6SS反过来竞争性抑制鼠柠檬酸杆菌等病原菌的定植。这一研究结果显示,T6SS在病原菌和共生菌竞争性定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T6SS可以作为一种潜在、有效的工具用于干预哺乳动物肠道病原菌感染。
VI型分泌系统(T6SS)
鼠肠杆菌
T6SS-1
VgrG1
竞争性定植
细胞毒性CD4+ T细胞
IFN-γ+ 细胞毒性CD4+ T细胞促进小鼠结肠炎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IL-23+食用色素红色40号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发现,肠道中存在一群IFN-γ+ 细胞毒性CD4+ T细胞,可通过FasL依赖性方式诱导肠道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结肠炎发展。该研究结果提示,靶向IFN-γ+ CD4+ T细胞或可作为结肠炎治疗的新策略。
细胞毒性CD4+ T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IFN-γ
粪菌移植
国内团队:粪菌移植改善小鼠的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后,病变部位微环境中的炎症应答、细胞毒性碎片等抑制了组织再生及功能恢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陈志国团队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于艳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脊髓损伤小鼠中,粪菌移植可抑制血脊髓屏障受损,减少神经炎症,上调神经营养因子,缓解脊髓缺血,改善血管修复,并促进神经元存活,这些作用可能是由粪菌移植导致的β-丙氨酸增加所介导的。
粪菌移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脊髓损伤
菌群-免疫互作
空肠弯曲杆菌诱导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
空肠弯曲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变——Guillain Barré综合征(GBS)的发展相关。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从GBS患者中分离的空肠弯曲杆菌感染IL-10敲除小鼠后,可诱导GBS症状的发生。机制上,GBS分离株的脂寡糖上的唾液酸化寡聚糖基序可作为中枢抗原呈递细胞受体Siglec-1的配体以促进吞噬,并可作为诱导自身免疫性T细胞应答及自身抗体产生的表位。另外,IL-10在空肠弯曲杆菌诱导的自身免疫中起到负调控作用。该研究表明,阻断IL-4或Siglec-1或可用于治疗GBS。
菌群-免疫互作
空肠弯曲杆菌
Siglec-1
IL-4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菌群发育
湘雅医院:生命早期的抗生素治疗增加小鼠对DSS诱导结肠炎的敏感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殷亚妮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小鼠不同生命早期阶段(围产期、哺乳期和断奶后营养期)肠道菌群发育及其对DSS诱导结肠炎的敏感性,发现早期抗生素的暴露加剧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和DSS诱导结肠炎的敏感性,同时证实小鼠出生前胃肠道中就存在细菌,且哺乳期在为肠道菌群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发育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甲酸盐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甲酸盐可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甲酸盐可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以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干性及侵袭性,从而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甲酸盐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直肠癌
SMAD4
SMAD4抑制肠道炎症的非TGF-β依赖性机制
SMAD4是TGF-β信号的介导因子,通过调控T细胞以抑制IBD。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SMAD4通过非TGF-β依赖性机制调控肠道炎症的机制:在TGF-β信号发生之前,SMAD4可抑制TGF-β靶基因的表达,以限制TGF-β信号负反馈回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使naive CD8+ T细胞更容易发生TGF-β介导的免疫抑制。
SMAD4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TGF-β信号通路
氧化三甲胺
国内团队:抑制氧化三甲胺产生可缓解肾损伤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刘俊彦团队与胡大勇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队列研究中鉴定出氧化三甲胺肾损伤呈正相关,在细胞系及小鼠实验中发现氧化三甲胺可促进肾损伤,而通过药物干预或调节菌群抑制氧化三甲胺的产生可缓解小鼠的肾损伤。
氧化三甲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肾损伤
啮齿动物(小鼠)
维生素E
维生素E如何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维生素E可增强免疫检查点疗法(ICT)在肿瘤患者及肿瘤小鼠中的疗效。机制上,维生素E通过靶向抑制树突细胞检查点SHP1,以促进树突细胞活化,从而增强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另外,维生素E与肿瘤疫苗或化疗联用,均可进一步增强ICT在肿瘤小鼠中的疗效。
维生素E
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
黏膜代谢产物助长CD相关大肠杆菌的生长和毒性
阐明肠道细菌如何与宿主相互作用,对促进健康和治疗腹泻及炎症性肠病具有重要意义。JCI insight近期发表的文章,将IBD患者回肠粘膜的微生物组、代谢组与他们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合起来,用以确定有利于克罗恩病(CD)相关的大肠杆菌(AIEC)的生长和毒力的因素。结果发现,AIEC能够利用与健康和炎症有关的粘膜代谢物来促进生长、获取能量、抗压和产生毒力等,并发现代谢适应性可能是AIEC从共生体转变为病原体的基础。
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
研究论文
啮齿动物(小鼠)
克罗恩病
黏膜代谢产物
AKK菌
灭活Akk菌可缓解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牙周炎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牙周炎小鼠中发现,活Akk菌、灭活Akk菌及Akk菌外膜蛋白Amuc_1100均可降低牙周损伤及系统性炎症。机制上,Akk菌可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牙龈蛋白酶及IX型分泌系统的表达,并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后的巨噬细胞炎症应答。
AKK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牙周炎
肠道病毒组
Science子刊:肠道病毒组调节肠道免疫稳态
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报道了IBD患者的肠道病毒组失调,且相比于非IBD个体的肠道病毒组诱导的抗炎先天性免疫应答,IBD患者的肠道病毒组可诱导炎性应答。另外,非IBD肠道病毒组可缓解,而IBD肠道病毒组可恶化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病毒组可通过调节先天性免疫应答影响肠道稳态及IBD。
肠道病毒组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基础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IL-17A+ γδ T细胞以肠道菌群依赖性方式促进肌肉再生
急性损伤后的骨骼肌再生过程受到多种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细胞的调控。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小鼠的肌肉急性损伤后,可产生IL-17A的γδ T细胞通过肠道菌群依赖性方式促进早期炎症及肌肉干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肌肉再生。
菌群-免疫互作
γδ T细胞
IL-17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脑轴
尹恝+吴齐恒+何彦: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中风后认知障碍
中风后认知障碍(PSCI)常发生于中风患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尹恝团队、吴齐恒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何彦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菌群与PSCI的因果关联。相比于非PSCI患者,PSCI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LPS及外周炎症标志物升高。将PSCI患者及非PSCI患者的粪菌移植给小鼠后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LPS增加及丁酸盐减少促进了肠道损伤,并通过肠-脑轴破坏血脑屏障,以诱导神经炎症,从而导致认知障碍,而补充丁酸盐可逆转PSCI小鼠的表型。
肠-脑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LPS
丁酸盐
新冠病毒
中山五院:新冠病毒如何引发胃肠道症状
有胃肠道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发展出重症,但背后机制尚未明确。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何欢欢团队、单鸿团队、刘野团队与肖非团队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有胃肠道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血清VEGF上调,并与疾病进展相关。机制上,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可诱导十二指肠的VEGF过度产生,并通过激活肠上皮细胞的Ras-Raf-MEK-ERK-VEGF通路破坏血管屏障,从而导致全身炎症。
新冠病毒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细胞系实验
肠道免疫
Nature子刊:转录因子LRF促进CD8αα+ 上皮内淋巴细胞的肠道归巢
CD8αα+ 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由胸腺IEL前体细胞(IELp)分化而来。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转录因子LRF可通过促进IELp的整合素α4β7表达,从而促进IELp的肠道归巢。
肠道免疫
上皮内淋巴细胞
LRF
整合素β7
肠道归巢
肿瘤菌群
肝螺杆菌+MDSC共同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
近期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与乳腺癌之间存在关联。Onco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肝螺杆菌可从肠道易位至乳腺,与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协同促进小鼠乳腺肿瘤发生。
肿瘤菌群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
肝螺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