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啮齿动物(小鼠)
文章数:599篇
枸杞多糖
国内团队:枸杞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发挥降糖作用
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曹有龙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的曾晓雄团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发现,枸杞多糖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并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β-细胞功能。
枸杞多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糖尿病
啮齿动物(小鼠)
益生菌
谢黎炜:益生菌组合缓解小鼠结肠炎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谢黎炜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由实验室自主分离的本土益生菌菌株组成的益生菌组合可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且效果优于单菌株益生菌。
益生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IBD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嗜酸性粒细胞如何维持肠道稳态
来自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感知肠道菌群定殖后诱导肠道上皮细胞释放的IL-33,从而维持肠道绒毛完整性、肠道上皮细胞更新、肠道屏障功能及成熟巨噬细胞的招募,从而维持肠道稳态
菌群-免疫互作
嗜酸性粒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环指蛋白138或能调控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结直肠癌(CRC)是发生于结直肠内的恶性肿瘤,往往源于持续的炎症反应,治疗不及时会发生远处的转移,缩短患者的正常生存周期。研究发现,环指蛋白138(RNF138)的缺失会促进肠炎到肠癌的转换及进展,但其相关机制仍需探究。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赵宏、宋伟、刘长征及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细胞、动物实验、转录组和多种生化实验,发现RNF138缺失时NF-κB信号转导会被异常激活,机制上,RNF138通过NIBP抑制NF-κB信号并不依赖于泛素连接酶活性。总之,该研究为未来CRC治疗中靶向NF-κB信号通路提供了新策略。
结直肠癌
环指蛋白138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抗肿瘤免疫
Science子刊:ATR介导的CD47及PD-L1上调促进放疗后的结直肠癌免疫逃逸
结直肠癌放疗可激活很对肿瘤相关抗原(TAA)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但放疗后的免疫逃逸机制尚未明确。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发现ATR介导的CD47及PD-L1表达上调抑制了抗肿瘤免疫应答,放疗联合SIRPα抗体及PD-1抗体则可增强抗肿瘤,以促进放疗部位及远位的肿瘤应答,从而延长结直肠癌小鼠的生存期。
抗肿瘤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ATR
CD47
进食
进食激活肠道脂自噬
包括脂自噬在内的溶酶体介导宏自噬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营养因素在自噬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通过AMPK等营养感应因子的应急的调控,还表现在长效化的针对自噬相关基因转录的调控。通常我们认为在节食会迅速激活自噬从而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但是,近期一篇发表在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发现,进食也会通过FGF15/19-SHP-TFEB的信号转导轴激活肠脂自噬,从而调控肠道中甘油三酯(TG)的水平,调控机体脂质代谢的稳态。这一研究成果增加了人们对自噬在调控能量稳态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自噬和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食
肠脂自噬
FGF15/19-SHP-TFEB
TG
Apo48B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调节小鼠回肠上皮细胞和菌群功能抵抗沙门氏菌感染
维生素B12,又称为钴胺素,是一种基本的维生素,只能依靠进食获取,对于促进宿主细胞发育和成熟、增强体力和记忆具有重要意义。缺乏VB12与各种疾病有关,但目前对疾病进展的潜在机制知之甚少。近日,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VB12缺乏会影响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和参与激活肠上皮细胞中线粒体β-氧化代谢物的水平,引起线粒体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小鼠肠道中好氧性沙门氏菌丰度激增。总之,该研究为未来补充VB12调节宿主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群功能抵抗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了新见解。
维生素B12
沙门氏菌感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脓毒症
国内团队:吲哚-3-丙酸可治疗脓毒症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在脓毒症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发针对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有效和安全的疗法很重要。通过补充菌群代谢物可规避对重症患者直接补充益生菌或粪菌移植的安全性问题和可操作性问题。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纯波、邓医宇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研究,对小鼠盲肠穿刺构建脓毒症模型,发现吲哚-3-丙酸(IPA)处理可调节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组成,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小鼠存活率。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脓毒症提供了新思路。
脓毒症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肿瘤免疫微环境
Science子刊:结肠癌免疫治疗新靶点:IL-25-ILC2
结肠癌(CRC)是目前第二大类癌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免疫治疗在很多癌症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CRC治疗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肠道免疫环境相对复杂,人们对其了解尚不够深刻所致。2型固有免疫淋巴细胞(ILC2)是机体屏障组织中主要的先天免疫细胞类型,在粘液屏障中主要由IL-25和IL-33激活,其中IL-25是由肠道tuft细胞表达,应对蠕虫感染的关键因子。目前对于组织特异性微环境,特别是肿瘤微环境对IL-25-ILC2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Immuology上的研究工作,探究了肿瘤微环境与IL-25-ILC2之间的关系,发现CRC中高表达IL-25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其组织学显示其肿瘤组织中ILC2数量增加,改变了肿瘤中的免疫微环境。用抗体抑制IL-25-ILC2激活通路可以改善肿瘤中的免疫微环境,增强干扰素表达,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一成果揭示了IL-25-ILC2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为CR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肿瘤免疫微环境
白介素-25(IL-25)
固有免疫淋巴细胞ILC2
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
结肠癌(CRC)
肠道免疫
Cell子刊:上皮内CD4+ T细胞在肠道病毒感染中起保护作用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特定的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及腺病毒2型,而非呼肠孤病毒)感染可促进肠道上皮内CD4+ T细胞的招募,这群细胞表达Ly6A及CCR9,同时具有Th1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特征,并可被IL-18以非TCR依赖性方式激活,通过IFN-γ依赖性方式抑制病毒复制。
肠道免疫
Ly6A+ CCR9+ CD4+ T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克罗恩病患者失调的肠道菌群可促进Th1免疫反应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因肠道菌群中的磷脂酶A编码基因的丰度升高,克罗恩病患者的粪便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ysoPS)水平增加,而后者可恶化小鼠结肠炎。机制上,LysoPS通过P2ry10和P2ry10b依赖性方式,诱导CD4+ T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并促进糖酵解,从而增强Th1免疫应答。
菌群-免疫互作
Th1免疫应答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肾轴
抑制肠道吸收草酸或能缓解高草酸尿症和肾结石
SLC26A3是氯化物、碳酸氢盐和草酸盐的阴离子转运蛋白。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SLC26A3小分子抑制剂可抑制小鼠结肠的草酸盐吸收,并缓解不同小鼠模型的高草酸尿症及肾损伤,且在健康小鼠中的安全性良好。
肠-肾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高草酸尿症
EMT
EMT降低胞外囊泡miR-200的水平促进结肠癌成纤维异质性发生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在结直肠癌等实体瘤中,超过90%的死亡是由于癌症的转移导致的。目前公认的CRC分型为CMS1-4,其中CMS4的预后最差,与肿瘤的转移和化疗耐药性有关。但是,从突变负担、基因拷贝数变化以及CpG甲基化水平而言,CMS4与其他几种分型没有显著区别。而主要的区别在于CMS4型具有间质细胞或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特征。间质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成纤维细胞,而这些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酶以及胞外基质蛋白,这些成纤维细胞与肿瘤的恶性有显著的关系,但是肿瘤中成纤维细胞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的研究报道了一种CRC成纤维细胞异质性发生的新机制。他们发现上皮间质转换(EMT)导致胞外囊泡(EV)miR-200降低,消除了对其对TGF-β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该研究为预后基质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EMT
胞外囊泡(EVs)
miR-200
转录因子ZEB1
结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
当归芍药散
国内团队:当归芍药散或可调节小鼠脂质代谢,减轻认知障碍
当归芍药散(DSS)主要成分是赤芍、羌活、川芎、白术、伏苓、泽泻等,具有活血化淤、健脾化湿、养血调肝功效。多项研究发现DSS可用于防治多种痴呆症,改善认知障碍,但目前相关机制不明确。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Dongsheng Yuan、王奇、赵威及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DSS可通过肠脑轴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小鼠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LXR-PPAR-γ通路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菌群失调,修复肠屏障和血脑屏障。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基于传统中药方剂防治相关痴呆症提供了新思路和见解。
当归芍药散
认知障碍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传统中药
上皮内淋巴细胞
肠道菌群调控γδ上皮内淋巴细胞
表达γδ T细胞受体的上皮内淋巴细胞(γδ IELs)是抵抗肠腔内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一组特定的肠道共生菌可调控γδ IELs的增殖和行为,为增强肠上皮屏障防御带来新启示。
上皮内淋巴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急性感染
菌群-免疫互作
IgM相关肠道细菌可能促进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发展
Diabetologi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id敲除小鼠(只产生IgM抗体)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失调,导致在喂食高脂饮食后的肥胖及糖耐量受损更加严重,且内脏脂肪组织及粘膜淋巴结中的炎症水平增加,而补充IgG可改善肥胖表型并增加脂肪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也可观察到IgM结合的肠道菌群增加。该研究结果提示,IgM结合的肠道细菌可能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IgM
牛磺胆酸
牛磺胆酸可导致大鼠的回肠肠漏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摄入胆酸可增加大鼠的肠道12α-羟基胆汁酸浓度,并导致肠道屏障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初级12α-羟基胆汁酸(牛磺胆酸),而非次级12α-羟基胆汁酸(脱氧胆酸)导致了回肠肠漏。机制上,牛磺胆酸可增强回肠上皮肌球蛋白轻链2的磷酸化,并降低claudin及回肠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
牛磺胆酸
初级胆汁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道感染免疫反应
Science子刊:肠道免疫反应的BMP负反馈回路
肠道是机体的重要屏障,也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地方。导致肠道感染可以是细菌、真菌或蠕虫等。肠道在面对不同类型感染时,会激活不同的固有免疫类型,不同的固有免疫类型细胞通过释放不同的细胞因子,从而准确应对不同的感染。细胞因子会促使肠上皮细胞启动特异的免疫反应,肠上皮细胞也会反过来影响免疫应答。肠类器官是很好的肠道免疫研究模型,通过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复杂肠道免疫的认识,但对该过程的复杂机制仍有很多方面尚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工作,通过联合单细胞测序分析和定量影像技术,探究了细胞因子与肠上皮细胞发育分化通路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肠上皮细胞中BMP通路驱动的一个关键的反馈调节回路,该反馈回路抑制IL-13诱导的tuft细胞异常增生,在机体应对蠕虫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肠道感染免疫反应
IL-13
2型固有免疫反应
Tuft细胞增殖
BMP通路
抗生素
Cell子刊:抗生素暴露抑制抗真菌免疫应答,导致真菌感染风险增加
抗生素是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抗生素处理可通过菌群依赖性方式抑制小鼠肠道Th17细胞的增殖及RORγt表达,以降低IL-17A及GM-CSF介导的肠道抗真菌免疫应答,并促进肠道细菌易位,从而增加真菌与细菌共感染的风险。在住院患者中,也可观察到广谱抗生素暴露与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及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抗生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噬菌体疗法
南京农业大学:抗细菌感染,噬菌体或优于抗生素?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O157:H7血清型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且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比例不断增加。南京农业大学的汤芳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STEC O157:H7 EDL933感染的小鼠模型中,相比于抗生素(恩诺沙星),噬菌体鸡尾酒的疗效相似(生存率90% vs. 100%),且可更好地促进小鼠感染后的恢复。
噬菌体疗法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
菌群-免疫互作
柔嫩梭菌群诱导的CD4+ CD8α+ Treg在肠道炎症中起保护作用
柔嫩梭菌群具有抗炎作用,在IBD患者中减少。在人结肠固有层中含有一群CD4+/CD8α+ 调节性T细胞(DP8α Treg),在IBD患者中也有所减少。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HLA人源化小鼠中发现,柔嫩梭菌群+DP8α Treg(而非单独的DP8α Treg)可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在IBD患者中,可观察到DP8α Treg与疾病活动度的负相关。在健康人及回肠克罗恩病患者中,DP8α Treg与柔嫩梭菌群呈正相关。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调节性T细胞
CD4+/CD8α+ 调节性T细胞
饲养密度
Cell子刊:研究小鼠肠道菌群,饲养密度仍需慎重考虑?
通过小鼠研究评估微生物组内的差异对于了解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易感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小鼠同笼效应的食粪行为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微生物组的治疗效果。虽然单独饲养的老鼠会完全消除同笼效应,但老鼠是群居动物,动物福利方面的考虑排除了单独饲养老鼠的可能性,除非有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近日,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发表了最新研究,通过降低小鼠饲养密度(2、4只/笼)来探究抗生素(恩诺沙星、广谱抗生素)对菌群效应的影响,进而评估笼内/间的菌群丰富性及多样性,发现降低饲养密度可减少同笼效应,提高检测肠道菌群治疗效果的统计能力。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动物实验设计提供了新指导和见解,值得相关人员尝试。
饲养密度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统计功效
水凝胶
瑞金医院:新型蛋白水凝胶或可用于IBD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崔文国团队、王正廷团队与Lei Wang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交联了BSA及肝素的新型蛋白水凝胶,在结肠炎小鼠中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微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并增强修复因子以改善粘膜愈合,从而缓解结肠炎。
水凝胶
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微血栓形成
Zbtb20
Science子刊:肠道特有的调节型T细胞——Zbtbt20 Treg细胞
BTB- ZF是一类有49个成员的转录因子,该家族转录因子N端具有蛋白-蛋白互作结构域,C端有Zn指DNA结合结构域。目前研究显示,该家族蛋白均参与调控不同免疫细胞的分化,提示BTB- ZF可以用于发现和鉴定不同的免疫细胞类群。近期一篇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Immuology上的研究工作发现,BTB- ZF成员之一Zbtbt20,主要在一类表达FoxP3的调节T(Treg)细胞中表达,Zbtbt20和FoxP3阳性的Treg细胞与传统的Treg细胞不同,该类型Treg细胞组成型表达IL-10,初级激活时会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因子;该类型Treg细胞且主要存在于肠道中,参与肠道的炎症调控,而该类群细胞的缺失会导致肠道炎症易感。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新的调控肠道稳态的Treg细胞类群,对肠道免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Zbtb20
Treg
组成行表达IL-10
肠道富集
胸腺淋巴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促进肠道NK及Th1细胞的骨归巢,以抑制黑色素瘤骨转移
黑色素瘤常发生骨转移。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发现,肠道NK细胞及Th1细胞向黑色素瘤骨转移部位的归巢依赖于肠道菌群的存在,而抗生素处理可抑制肠道NK细胞及Th1细胞的骨归巢并促进肿瘤的骨内生长,提示使用抗生素可能对黑色素瘤患者产生不利的临床结果。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黑色素瘤
CASPASE-8
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Caspase-8维持肠道稳态
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内皮细胞缺失Caspase-8后可导致小鼠的小肠出血及炎症。机制上,淋巴管(而非血管)内皮细胞缺失Caspase-8通过MLKL依赖性方式诱导坏死性凋亡,从而增加肠道血管通透性,但不影响其它器官。另外,肠道菌群对于Caspase-8缺失介导的肠道炎症是必需的。
CASPASE-8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内皮细胞
饮食-免疫互作
血管活性肠肽介导进食后的肠道免疫应答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肠道中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及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高表达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在进食后,肠道神经系统表达的VIP可与IL-33或IL-23协同作用,促进肠道ILC活化,从而增强对肠道寄生虫及致病菌感染的抗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进食期间,肠道的神经-免疫互作可增强先天性免疫应答,以面对食物摄入带来的潜在外来威胁。
饮食-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血管活性肠肽
杜仲多糖
国内团队:杜仲多糖或可缓解肥胖相关的认知和社交功能障碍
杜仲是名贵的滋补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功效。杜仲多糖是杜仲主要活性成分,可从其树叶、树皮等部位提取。多项研究证明长期的高脂高糖饮食不利于宿主健康,但在青春期摄入较高水平的高脂高糖饮食对未来的学习记忆和社会行为是否也有不利影响,仍需深入探究。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善廷及团队在Theranostic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发现补充杜仲多糖可显著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和色氨酸代谢,降低肠道和血清中脂多糖浓度,缓解肥胖引起的神经炎症,从而改善学习记忆和行为障碍。总之,该研究为未来使用中药杜仲探究临床减肥提供了新思路。
杜仲多糖
神经炎症
研究论文
动物实验
啮齿动物(小鼠)
工程菌
山东大学:工程菌治疗小鼠的高尿酸血症
山东大学的夏永振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表达尿酸代谢相关的酶及转运蛋白,构建大肠杆菌Nissle 1917工程菌株,可在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中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工程菌
高尿酸血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增强P53突变大肠癌化疗疗效的新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宋咏梅团队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王贵英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P53诱导结直肠癌的化疗耐药性的新机制:P53突变可通过上调miR-34a以增加LRPPRC的表达,后者可通过稳定MDR1的mRNA以增强MDR1的蛋白表达,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耐药性。靶向抑制LRPPRC可在细胞系及小鼠体内增强5FU对结直肠癌的疗效。另外,在接受5FU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LRPPRC的高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相关。该研究提示,靶向miR-34a/LRPPRC/MDR1轴,或可增强P53突变结直肠癌的化疗疗效。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miR-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