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明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
张发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致力于肠道微生物组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派两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发明系列设备、器械和技术:世界首台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实现全结肠途径重复菌群移植和给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无痛治疗痔疮和黏膜脱垂等。发起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www.fmtbank.org),用于全国肠道感染患者的非营利性救援治疗;建立中国菌群移植平台用于服务和长期评价菌群移植。积极推动菌群移植升阶治疗策略、洗涤菌群移植在国内外应用。从2012年起,建立致力于菌群移植体系研究和微生态医学技术平台建设,成为全球开展菌群数量最多的中心团队之一,是洗涤菌群移植方法学南京共识(CMJ, 2020)牵头人,CAES-LPRA肛门定位法专家组牵头人(CMJ,2021),国家技术标准(2022)牵头人。粪菌移植国际指南(Gut, 2020)等专家组成员。研究的证据被Gut杂志等全球11部关于成人和儿童的英文专家共识引用。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消化病学)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项目20余项。著畅销科普书《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中国肠道大会共同创始发起人兼执行主席。
张发明团队:粪菌移植的未来发展(综述)
近期一篇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课题组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粪菌移植(FMT)的综述,回顾了临床发展历史,安全性以及法规相关内容,对于FMT面临的挑战和新兴方法学进行了讨论,为FMT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观点。
2023-11-24
张发明团队:辐射损伤和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综述)
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团队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辐射损伤(RI)的十种常见类型及其可能的机制,并强调了RI的变化和潜在的基于微生物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代谢物和粪菌移植。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一个5P框架(Personal protection、Public education、Precise technology、Policy making、Partnership),为管理RI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战略。
2023-08-05
袁慧娟/张晨虹/张发明/赵立平Cell子刊:靶向肠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Cell Metabolism最新发表了河南省人民医院袁慧娟、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与赵立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与团队的研究,通过“临床现象-机制研究-临床治疗”,揭示了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SPN)发病的因果贡献,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DSPN提供了临床证据。
2023-07-14
张发明团队:一文读懂粪菌移植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最近,Chinese Medical Journal在线刊登了由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团队和澳大利亚Thomas J Borody教授联合撰写的综述长文,报道粪菌移植(FMT)在全球应用于85种疾病的治疗进展。文章的摘要强调,作为重建肠道菌群最有效的手段,FMT技术在过去10年有三大进展,包括洗涤菌群移植(WMT)、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和孢子群移植。FMT在8大治疗领域中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价值,尽管有些领域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但本文显示了FMT治疗肠道内及肠道外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良好前景。
2022-10-18
张发明团队:粪菌移植的未来发展(综述)
① 粪菌移植(FMT)源于传统中医,自1958年假膜性肠炎的FMT治疗以来,经发展FMT已拓展到85种疾病治疗;② FMT整体安全性较好,主要问题是方法粗糙、治疗效率及效果异质性高等;③ 新型FMT技术有洗涤菌群移植和菌孢子移植,未来发展可能更加关注特定菌群移植;④ 粪病毒组移植展现有良好的效果,但仍处于研究早期,有效性、安全性、作用机制及给药方法学需进一步探究;⑤ 宏基因组技术对菌群的研究将对FMT提出更多改进,自体FMT具很大发展前景。
2023-11-01
张发明团队:辐射损伤和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综述)
① 辐射可破坏肠道菌群组成,并损伤皮肤、脑、口腔黏膜、肺、心脏、胃肠、肝、膀胱和造血系统;② 辐射导致DNA双链断裂和活性氧生成、促进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引发辐射诱导的旁效应,激活NF-κB通路,导致炎症细胞聚集;③ 粪菌移植可改善辐射小鼠的炎症反应,减轻毒性,或能缓解人体辐射损伤(RI);④ 乳杆菌、双歧杆菌、普拉梭菌等产SCFA益生菌可缓解RI;⑤ 应采取个人保护、公众教育、精确技术、政策制定和建立伙伴关系等措施来减轻RI风险。
2023-07-20
袁慧娟/张晨虹/张发明/赵立平Cell子刊:靶向肠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① 糖尿病DSPN患者的肠菌失调,产SCFA的ASVs水平下降,产LPS的ASVs水平升高;② 移植DSPN患者的肠菌可诱导模型小鼠出现更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③ 纳入32名难治性DSPN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自健康供体的粪菌移植(FMT)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显著改善其神经病变、肠屏障和全身炎症;④ 鉴定出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负和正相关的2个相互竞争的肠道生态功能群(有更强的产丁酸能力的guild 1和富含产内毒素基因的guild 2),分别被FMT富集和降低;⑤ 匹配供受体肠型与更好的FMT效果有关。
2023-07-13
张发明团队:一文读懂粪菌移植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① 分析2011-2021年发表的782篇将FMT治疗疾病的研究;② FMT在涵盖85种疾病的8大治疗领域(感染、肠道疾病、菌群-肠-肝轴、菌群-肠-脑轴、代谢性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类疾病)中显示出治疗价值;③ 报道FMT治疗感染和肠道疾病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肠脑轴相关疾病、血液和肝脏疾病;④ 洗涤菌群移植(WMT)和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是FMT的最新进展;⑤ FMT可能存在4类形态:药物、组织/器官、保健药品或医疗技术。
2022-09-14
赵方庆+张发明:提高FMT疗效,如何选择供-受体配对?
① 纳入61例进行FMT的IBD患者,结合额外14个FMT队列数据(IBD和CDI),研究供/受体的肠道菌群特征与FMT疗效的关系;② 根据菌群中的优势菌,发现受体和供体中各自普遍存在2种肠型(RCPT/E和B,DONOR/P和B);③ 分析供体和FMT前后受体菌群组成的相似程度,并计算受体FMT后的定植菌/土著菌的比值,表明供体细菌在受体中的植入有助于FMT应答;④ 分析供-受体肠型表明,RCPT/E对2种供体肠型的应答都较好,而RCPT/B对DONOR/P应答较好;⑤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基于肠型的供体选择模型,在42例IBD的验证队列中,符合该模型配对的FMT应答率高达93.3%。
2022-07-19
王军+宋默识+张发明: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影响宿主生物钟基因表达和活性氧水平
① 在小鼠和人体肠道菌群中,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模式;② Caco-2细胞(肠屏障功能研究模型)中,甲硫氨酸处理提高了细胞mRNA甲基化水平,上调调控时钟基因的AHCY,增加了时钟基因BMAL1、CLOCK、NR1D2和PER2的表达,并降低活性氧(ROS)水平;③ 在睡眠剥夺模型小鼠中,补充膳食甲硫氨酸降低了血清皮质酮和肠道ROS水平,并减少了炎症相关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2022-07-15
张发明团队:中国菌群移植平台证据改变医学实践
① 中国菌群移植平台(CMTS)供体筛选合格率为3.1%;② 洗涤菌群移植(WMT)方法提出计量标准:治疗儿童到成人的单次剂量为1-5个单位,1单位含1.0×10^13个细菌;③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作为新的移植途径,可实现重复给药、肠内营养、胃肠减压引流和动态采集标本等;④ 本研究强调重点关注肠屏障受损人群的短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溃疡性结肠炎是检验菌群移植安全性的理想模型。
2022-05-16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2022
2021
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2016-06-01
ISBN:9787553763415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
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执行主席
南京医科大学整合肠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整合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发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致力于肠道微生物组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派两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发明系列设备、器械和技术:世界首台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实现全结肠途径重复菌群移植和给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无痛治疗痔疮和黏膜脱垂等。发起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www.fmtbank.org),用于全国肠道感染患者的非营利性救援治疗;建立中国菌群移植平台用于服务和长期评价菌群移植。积极推动菌群移植升阶治疗策略、洗涤菌群移植在国内外应用。从2012年起,建立致力于菌群移植体系研究和微生态医学技术平台建设,成为全球开展菌群数量最多的中心团队之一,是洗涤菌群移植方法学南京共识(CMJ, 2020)牵头人,CAES-LPRA肛门定位法专家组牵头人(CMJ,2021),国家技术标准(2022)牵头人。粪菌移植国际指南(Gut, 2020)等专家组成员。研究的证据被Gut杂志等全球11部关于成人和儿童的英文专家共识引用。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消化病学)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项目20余项。著畅销科普书《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中国肠道大会共同创始发起人兼执行主席。
2012,中国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9,第2届江苏医师奖
2023,热心肠科学家奖(临床医学)
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