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肠道大会第3日现场纪实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19-05-06

动物肠道菌群大会2

曾建国.JPG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曾建国教授发表题为《肠道宏基因组视野下饲用替抗产品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指出博落回提取物(MCE)能够促进乳酸菌的丰富度,抑制病原菌,增强氨基酸的合成,表明MCE作为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的潜力巨大。

晏向华.JPG

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的晏向华教授表题为《我国重要地方猪肠道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实践》的报告,指出粪菌移植(FMT)可缓解早期断奶仔猪的腹泻,该作用依赖于格氏乳杆菌分泌的GA蛋白。

刘红兵.JPG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谯仕彦教授(刘红兵代讲)发表题为《母乳和肠道菌群指导新生幼崽黏膜相关微生物组的空间/时间发育和屏障功能》,指出微生物垂直传递影响子代肠道微生物定植与功能发育的研究。

韩新燕.JPG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韩新燕副研究员发表题为《外源粪菌干预对仔猪肠道微生态的调控》的报告,指出FMT调节受体仔猪肠屏障功能或许是由色氨酸代谢物及其下游信号通路AhR-IL22轴调节。

武振龙.JPG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武振龙教授发表题为《仔猪氨基酸代谢与肠道微生物》的报告,指出甘氨酸通过改善肠道功能来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强调了非必须氨基酸的重要性。


阿肯色大学动物科学系助理教授赵江潮博士发表题为《Early modulation of the swine gut microbiome improves animal health and growth performance》的报告,指出仔猪早期饲养在有土壤的环境中提高了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高了生长效率。

姚军虎.JP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姚军虎教授发表题为《日粮可降解淀粉调控奶山羊瘤胃代谢的微生物组学机制》的报告,指出日粮可降解淀粉通过降低氧化磷酸化进而影响瘤胃微生物。

王佳堃.JPG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王佳堃教授发表题为《调控消化道氢代谢微生物助力甲烷减排》的报告,指出植物提取物通过调控瘤胃氢代谢,降低甲烷的生成量。

彭楠代梁运祥.JPG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梁运祥教授(彭楠代讲)发表题为《时空和饲料对小龙虾肠道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的报告,指出喂养发酵饲料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可提高小龙虾的产量 

马曦.JPG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马曦教授发表题为《饲用益生菌的筛选和功能鉴定》的报告,指出益生菌制剂是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的最佳选择,高质量菌种的筛选是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关键一步。

任文凯.JPG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任文凯教授发表题为《肠道微生物介导褪黑素生理功能的研究》的报告,指出褪黑素对肠道微生物有显著影响,同时肠道微生物也参与介导褪黑素对宿主的生理功。

吴葩.JPG

湖南师范大学的吴葩教授发表题为《肠道共生菌编码的增效因子与病毒感染》的报告,指出增效因子SmEnhancin通过降解蚊虫肠道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层从而提高肠道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同时肠道共生菌编码的增效因子也有类似的功能



临床与个性化营养大会

罗永章.JPG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罗永章教授发表题为《热休克蛋白Hsp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被评为“十二五”生命科学领域两大科学研究成果之一的研究,指出热休克蛋白Hsp90α是继甲胎蛋白后又一全新的检测肝癌患者的标志物,该研究。

李铎.JPG

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的李铎教授发表题为《CHO和脂肪的是是非非》的报告,指出低碳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西方膳食模式不适合其他地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才是符合中国人群健康需求的膳食结构。

张旭东.JPG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张旭东副所长发表题为《临床营养工作发展的思考和对策》的报告,指出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潜在亚健康人群攀升的现状提示,急需发展临床营养学科,介绍了临床营养科室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的诸多探索。

潘安.JPG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发表表题为《中国成年人的2型糖尿病代谢特征和风险》的报告,通过新加坡和中国地区的随机队列研究和非靶向/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指出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与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

丁钢强.JPG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丁钢强所长发表题为《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与营养学科的发展》的报告,分析了近30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情况,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克服我国心脑血管患病率急剧增加的解决方案。

缪明永.JPG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缪明永教授发表题为《肿瘤代谢调节治疗进展》的报告,从限制、缺失、增补、替换营养素干预的综合代谢治疗出发,综合性分析了营养物质对肿瘤细胞的代谢调节并分享了临床治疗报告。

吕全军.JPG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全军教授发表题为《益生元、益生菌与癌症预防》的报告,详细阐述了益生菌和益生元应用于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强调营养均衡的积极意义。

郝磊.JPG

美国德州理工营养科学系的郝磊博士发表题为《Precision Nutrition: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的报告,以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例比较了不同基因型肿瘤细胞对药物和相关治疗效果的差异,提出营养基因组学和营养遗传组学等多学科协作发展以实现精准营养医学计划。

石汉平.JPG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临床营养科的石汉平教授发表题为《直面院内营养不良》的报告,指出营养不良增加了肿瘤病患的死亡率及医疗费用,并首次提出“无饿医院”建设,贯彻整合营养治疗,并分析临床营养诊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益生菌与益生元大会 

张和平.JPG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和平教授发表题为《益生菌如何益生》的报告,介绍了乳酸菌菌种资源库的建设,指出核心益生菌株是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

智发朝.JPG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南方消化病研究所的智发朝所长发表题为《脆弱拟杆菌:从肠道共生菌到活体生物药》的报告,指出脆弱拟杆菌(B.f)菌体成分多聚糖(PSA)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并介绍自行分离获得的B.f SK08,有望成为新的活体生物药。

Markus Lehtinen博士.JPG

杜邦营养与健康的Markus Lehtinen博士发表题为《The effect of B. Lactis Bl-04 supplementation on cold, microbiota and immune system》的报告,介绍了乳双歧杆菌Bl-04对感冒,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系统的帮助和改善。

陈廷涛.JPG

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陈廷涛教授发表题为《天然益生菌及工程微生物在疾病中的应用》,介绍了乳双歧杆菌BI-04作用于鼻病毒的可能机制,可预防感冒及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

陈卫.JPG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陈卫教授发表题为《微量元素硒对肠道菌群结构、物理屏障及免疫应答的影响》的报告,介绍了硒含量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通过粪菌移植验证不同硒状态的肠道菌群(缺硒、足量硒、超营养硒)对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刘宏伟.JPG

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刘宏伟研究员表题为《小分子探针结合培养组学技术挖掘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肠道益生菌》的演讲,介绍了新药候选分子SA7的降糖、降脂和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并证明琥珀酸是肠道上皮FBPase的天然配体。

孙嘉.JPG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孙嘉教授,发表题为《益生元与健康调节》的演讲,介绍了菊粉、果胶调控肠道菌群稳态及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延缓1型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促进抗菌肽(CRAMP)的产生,预防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李华军.JPG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华军副教授,发表题为《裙带菜来源褐藻糖胶(Fucoidan)对血脂异常及其肠道菌群调节机制的研究》的演讲,介绍了褐藻糖胶对血脂异常和胆汁酸水平的调节作用,同时,可调整肠道中胆汁酸水解酶(BSH)和肠道菌群的组成。



GPB杂志专场学术大会

李俊.JPG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系/数据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李俊博士发表题为《饮食与药物干预对肠道菌群及宿主健康的影响》的报告,介绍了饮食和药物干预对肠道与宿主健康的影响。

朱怀球.JPG

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朱怀球教授发表题为《How microbes shape their communities? —— A dynamics model of microbial community based on functional genes》的报告,系统总结了多个群落动力学方程,介绍了微生物塑造其群落的方式方法。

陈晨.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陈晨副教授发表题为《临床感染/非感染的菌群特征——NGS病原学研究在临床中应用中的挑战》的报告,介绍了分析细菌的种类和比例的新工具,可用于鉴别临床感染和非感染的菌群特征。 

宁康.JP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宁康教授发表题为《Stereotypes About Enterotype: the Old and New Ideas》的报告,介绍了一系列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肠型的研究。

薛勇.JPG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薛勇博士发表题为《菊粉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机制的研究》的报告,介绍了菊粉改善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张磊.JP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精准医疗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张磊发表题为《整合母婴与儿童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报告,指出基于微生物组学国际发展态势和我国妇幼和儿童健康需求导向,强调了整合母婴和儿童菌群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庄璐.JPG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庄璐发表题为《生命早期的微生物与儿童疾病》的报告,介绍了生命早期菌群与疾病的关系,并探讨了菌群干预的手段和作用。

韩毛振.JPG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韩毛振发表题为《Agricultural Pollution Risks Influence Microbial Ecology in Honghu Lake》的报告,介绍了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对水体和湖泊沉积物菌群的影响。

史以超.JPG

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的史以超主治医师发表题为《Effects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的报告,介绍了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返流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